说到底还是价值的问题。
譬如两家同行公司,甲公司是老牌垄断地位的企业,乙公司是初创型企业,正在考虑如何抢占甲公司的市场。
然后,就在这种激烈的厮杀中,甲公司的三位中层管理,分别叫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伙计,因种种原因遭到其他团队排挤,跟老板也闹翻,于是带着手底下的团队跑到了乙公司。
你猜乙公司老板激动不激动?
同样的,另一种情况,在甲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市场蚕食,公司整体濒于倒闭的时候,公司高管洪某某、祖某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走投无路失业的风险下,选择加入已经越做越强的乙公司。
乙公司的老板会怎么看待他们?
尤其是,其中的祖某某早在十年前就曾承诺加入乙公司,然后一直到最后迫不得已才加入乙公司,让乙公司老板怎么想?
今天要说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洪承畴、祖大寿就属于这两种情况。
前三位,是1633年先后投后金的,不仅时间比较早,而且都属于带资入股!
孔有德和耿仲明是在吴桥兵变失败以后,从登州城带着一万多士兵家属以及城内的数百工匠加入了后金。比起这一万多士兵,其中最抢眼的是这几百工匠。
因为,他们的科班专业,恰好就是火炮铸造。登州是登莱巡抚孙元化的多年经营之地,而这位巡抚还有个外号,虽然没有经过详细的排名,但我认为他有资格成为大明后期最出色的火炮专家。
所以,有人,有技术,而且入司时间还比较早,虽然后金中已经有不少汉人,但大多数都是后金占领辽东以后,从当地启用的一些低阶人士,像孔、耿这样自带团队、自带技术而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属于头一遭。
尚可喜比他俩晚一点,但尚可喜有他的优势:
文献记载: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九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借元旦之会,逮捕副将俞亮泰、仇震泰,掠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军民万余人,二月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归金。
关键词在最后两句,麾下诸将、五岛军姿器械,航海。
跟前两位相比,尚可喜不仅带来大量的军械物资以及作战人员,还因为他本来负责的就是海上水师,所以这次还带来了后金急需的大明战船。
四年以后,后金带着这些装备以及从朝鲜征调的船只,一举攻破经营了几十年的东江镇根据地皮岛,彻底根除了大明对后金背后的威胁。
再来看看洪承畴和祖大寿。
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亲率六万大军围攻大凌河城,前后围城近三个月,所有的援军都被击退,大凌河城中粮草断绝,明军最后不得不开始吃人肉,先吃民夫,再吃饿死的士兵。
史载“炊骨析骸,古所未闻。”愣是把一个大凌河城吃成了人间地狱。
也就在三个月以后,祖大寿向皇太极请降,给皇太极贡献了七十多名将领以及剩余的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名士兵。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投降的过程中,皇太极热情接待了祖大寿的请降,并且对这七十多名将领也多给与任用,而且时间要比孔、耿二人投降的时间还早一年半。
按说,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的话,祖大寿的地位搞不好要远比后来的孔、耿、尚三人还要高。
但是出了一点意外。
事情是这样的,鉴于大凌河后方的锦州还在明军手中,为了表示“诚意”,大凌河城投降以后,祖大寿表示我可以帮你们搞定锦州城,办法就是由其假装逃脱,然后回到锦州作为内应,以炮声为号。
一炮代表其已经成功入城,二炮代表其已经成功做好内应准备,皇太极可即可攻城。
然后,祖大寿就带着二十多名亲信进入了锦州。
进入锦州城以后,皇太极迟迟没有等到第二炮,倒是等来了祖大寿的密使:
大概意思就是,城内明兵人数太多,我手里兵力太少,暂时搞不定他们。
皇太极心里咯噔一下,但也只好安慰祖大寿:
没事 ,慢慢来,你的家人,我都会替你好好照顾的,不着急。
这一等,就是十一年。
十一年中,皇太极反复给祖大寿写信,该说的该劝的都说了,但是都没有得到祖大寿的回应。
在这十一年中,皇太极先生在后金受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比如当初是他力排众议认为祖大寿一定会回来,然而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七年过去了,祖大寿不仅没有投降,还据守宁、锦一带继续阻击后金。
1638年,金军第五次入关,在中后所城下,皇太极再次迎来了对面城内的祖大寿。
这一次皇太极再次派出密使入城,说的及其真诚且无奈:
大凌河一别,已经数年了,大寿啊,我知道你有苦衷,不管是归降我大清还是留在大明,我都不勉强,只希望你别让我苦等,咱俩见个面,你到底咋想的咱俩好好聊一聊。
第二天,皇太极又把之前俘虏的明军士兵放回去,让他们给祖大寿带话:
大寿啊,他们都说我看错了人,我不服,你好歹出来跟我见上一面,实在不行咱俩各自只带俩亲随,就在两营地中间见一见,我这样做只是不想他们说我看错了人,至于你的选择,我都尊重你,行不?
按说话已经很真诚了,而且祖大寿的部分家人老小,还在人家皇太极手中,然后,祖大寿居然一个字都没回,更别提露面了。
这事一直拖到松锦之战。
1640年七月,锦州被清军包围,守城主将正是祖大寿,期间还发生过多尔衮和豪格跑打骂祖大寿忘恩负义的桥段,但祖大寿就是不投降。
时间来到1642年二月十八,就在祖大寿还在坚守的时候,背后的松山城破,蓟辽督师洪承畴以及祖大寿的三个弟弟全部被俘虏。
松山陷落给了祖大寿强烈的心理打击,三月初,祖大寿终于扛不住,选择了投降。
五月初出,洪承畴携祖大寿以及一众明朝将领在盛京跪拜皇太极,皇太极无不感慨的对祖大寿表示:
你之所以背叛我,一则因为你的主子,二则因为你的宗族(很多还在明朝任职),所以我原谅你,这事就过去了,以后不要再提。
然而皇太极之所以不杀祖大寿,并非是真对祖大寿有什么特殊感情。祖大寿前后从军五十多年,从朝鲜战争一直到松锦之战,打过日本人、蒙古人、女真人,军中资历非常深厚,部下将领众多,甚至他的长子祖泽溥,在他投降以后还在明朝任职。
别说皇太极不好轻易杀他,即便他投降清朝以后,连崇祯帝也没有牵连他的宗族。
这待遇,比起当年的袁崇焕来说,不知道高了多少。
不仅如此,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此时还是山海关镇守总兵,皇太极还指望他招降吴三桂呢。
不过,也仅仅如此了,投降清朝以后,祖大寿基本处于赋闲状态,也再没有在前线带过兵,1656年病逝于北京。
话说回来,如果祖大寿在1631年就投降的话,他在后金的地位,应该位居所有汉人武将之手。
洪承畴,虽然投降前是祖大寿的上级(蓟辽总督),但他是文官系统出身,在清朝,封王的五位汉人则都是前线带兵的武将,洪承畴在后来的清军南下中,虽然也鞍前马后,但最后只落得一个三品的轻车都尉,在爵位中排第六不说,还特意规定不许“世袭罔替”。
最后还有吴三桂,虽然他是在大明灭亡之后才投降,但大家别忘了, 此人扼守的山海关是阻碍清军南下的重要关隘,而且在清军入关以后,吴三桂作为先锋,为清军灭南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给他封王,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