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不幸去世后,毛泽东曾多次劝说刘思齐改嫁:不要搞封建那套

分享至

前言



当周恩来接到这封电报的时候,心中的情绪无法言说,几番思虑后还是决定将电报的内容压在手中,没有告诉毛泽东。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到这是那封电报,才会让周恩来私自瞒下。

这个时候毛泽东身体抱恙,而朝鲜战场的局势也并不乐观,毛泽东坐镇后方要处理国内国外的事情,心理压力是极大的。收到消息后的叶子龙觉得事情重大,只能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在跟江青商量后,决定暂且将这件事压下来。

电报是朝鲜战场上彭德怀发回来的,而内容也很简短:

军委、高贺: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廿五日十六时

当时在中央的领导们并不知道,这短短一百二十五个字是彭德怀顿笔筹措了一个多小时才堪堪写出。



毛岸英的死讯报给毛泽东时,已经是次年的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取得巨大的胜利后,周恩来这才告知了这个悲痛的消息,这时距离毛岸英同志牺牲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据在场的警卫员李家骥回忆道:“毛主席听到后觉得很突然,刚刚拿起了烟又放下,过了会又把烟拿起来放在嘴巴上。毛主席一直用的火柴盒就在面前,可他看不到,依然习惯性地在口袋里翻。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而毛主席严重的眼泪比我们还要多,眼泪就在里面打转,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啊!”

过了许久,毛泽东才缓缓开口说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岸英之墓的安放

美军投放的是燃烧弹,等大火被熄灭之后,只留下两具烧焦的尸体。这样看,谁也分不清哪个是毛岸英,哪个是高瑞欣。

这时担任朝语翻译的赵南起由于平时跟毛岸英同吃同住,对他身上的物品有所了解,认出了他岳母给他的苏联手表和斯大林同志赠送给他的手枪。

对于毛岸英同志的安葬问题,当时商量后决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将遗体运回国内,一个就是就地安葬。通常情况下,只有师以上的干部在战场牺牲后才能运回国内,在沈阳有一个专门的志愿军烈士陵墓。

当时有不少人都建议,可以破例把毛岸英的骨灰接回国内,毛岸英已经是毛泽东为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家人了。



彭德怀对此是持否定态度,他认为那么多的志愿军将士都牺牲安葬在了朝鲜,毛岸英不必再脱离其他烈士。或许彭德怀回想起当时毛岸英毛遂自荐,要跟自己上朝鲜战场时的雄心壮志,便决心让他当一名真正合格的志愿军战士。

毛泽东听到彭德怀的想法后,直接首肯了:“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的儿子牺牲以后何必离开与他一起战死疆场的战友?朝鲜牺牲了那么多将士,都安葬在那儿了,为什么毛泽东的儿子就要运回来?”

后来赵南起等人从朝鲜战场上凯旋而归时,毛泽东和朱德在中南海接见了志愿军代表团,毛泽东亲切地问司令员杨勇:“都回来了吧?”

杨勇立马起身:“报告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已经全部撤离朝鲜。”

毛泽东听完,高兴地笑道:“好啊,都回来了就好。你们辛苦了,你们都是英雄。”

当时赵南起便鼻尖一酸,想起毛岸英烈士,眼泪便止不住地打转。赵南起后来已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而会想到这段往事还是很遗憾地说道:“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仅活了下来,后来都有了老婆、孩子、官位,什么都没耽误;可他却再也没有归来,最后连尸骨也没能运回国…”



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之中,有一座寻常并不起眼的墓碑,它就安静地矗立在那,同身边的墓碑没有任何分别。三尺高的碑石上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后有一段个人详解: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当时周恩来将石碑后面的原文转述给毛泽东听后,毛泽东欣慰地点点头说道:“很好,但是有一点遗憾,碑文上只有他的名字,没有杨开慧的名字。毛岸英很依赖他的母亲,他们母子二人感情非常深。”

周恩来原本打算补上,却被毛泽东阻止道:“算了,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可以搞特殊化。烈士陵园中那么多志愿军烈士要刻碑文,就不要再麻烦了,有点遗憾就有点吧,毕竟人已经不在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只要能查得出资料,认得清身份,便都会有这样简单的介绍。像毛泽东这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在当时并不罕见。

1953年4月,在全国妇女大会召开期间,毛泽东邀请一位老妇人到中南海做客,这人叫邓芳芝,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这时两人也算是同病相怜了,至亲骨肉都埋葬在朝鲜。

当时毛泽东紧紧拉住邓芳芝的手说道:“你失去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我们都是烈属!”这个时候,饶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毛泽东,心中也泛起了些许的涟漪。

毛泽东时常想起庾信的《枯树赋》,情不自禁地背诵着最后两句话:“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泽东对于毛岸英的思念之情不能从嘴上表达出来,也不能时刻沉浸在悲伤当中,多数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偷偷地难过。毛泽东晚年一共搬过五次家,每一次都有几件宝贝被偷偷地放在箱底,谁也不知道。直到毛泽东去世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筹建时,工作人员和毛泽东生前的警卫员整理遗物要送过去的时候,才发现毛泽东私藏其实是几件衣物,而大小却不是他本人的,是毛岸英的。

警卫员顿时失声大哭:“二十六年,整整二十六年。从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到主席去世,毛主席瞒了我们二十六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