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 17岁的余学长第一次离开安徽安庆太湖县。
长达20个小时的绿皮车把他送到了一场公益研学活动——那是他第一次从内陆小县城来到沿海大城市。
高山隐匿后,浮现在眼前的是耸立的高楼、硬核的科技、广袤的世界,这些带给他全新的景象和认知,无一不在他稚嫩的心中埋藏下一颗小小的种子,随时等待浇灌,破土而出。
殊途同归,7年前,来自湖北黄冈红安县的汉红踏着余学长的脚步,受邀参加顺丰公益基金会研学活动。
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汉红至今还记得当时她仰望深圳摩天大厦的震撼, “楼可以盖得这么高?!” 随后的研学活动中,各类前沿技术、针对青少年的户外拓展,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年少的余学长和汉红无数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大山,去更远的地方,触碰更广阔的世界。
这份决心让他们在今年夏天相遇,只是这次他们都从置身其中的“参与者”的角色变成了带领孩们参观的“领路人”。
7月30日,华为云携手顺丰公益基金会举办了主题为“让AI在下一代延续”的走进华为暑期研学活动,一群来自云贵川16省的40多位大山学子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华为东莞研发基地,与编程机器人互动、体验AI绘画、与AI编程偶像见面。
带山里的学生透过这扇窗看见山外山,就像当年余学长和汉红通过深圳埋下梦想的种子,而后他们一个考入上海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一个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进入律所实习,后加入支教团队,远赴云南。
正像余学长在活动中跟后辈们所说,“我当初见识了大山外的世界,视野打开了,才找到那颗梦想的种子,我希望你们也能通过此次AI之旅,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在这群与AI亲密接触的大山学子身上,余学长和汉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似乎也看见另一个走得更远、更好的自己。
以下是关于他们与大山学子之间的真实故事:
文 | 段然
编辑 | 蔡玉
“原来机器人的动作可以做得这么好!”
当来自甘肃通渭县的刘欢欢第一次通过手柄操控编程机器人Aelos完成一个标准的大鹏展翅姿势时,不由得发出由衷地惊叹。
刘欢欢今年刚上高二,在此之前她对机器人的认知还十分模糊,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甚至亲自操控这种“有手有脚、会蹦会跳的机器人”。
在7月30日东莞松山湖畔的体验现场,和刘欢欢一样“大受震撼”的惊喜声连绵不绝。
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刘欢欢还尝试了让机器人Aelos做出吹灭蜡烛、跳舞甚至是机器人竞速跑等动作,“小小的按键就能让机器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太让人好奇这背后的技术是怎么诞生的了”,刘欢欢说道。
图 | 学子们体验操控编程机器人
看着孩子们不断地举手发问、争先尝试,汉红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此前,她和顺丰公益基金会团队的小伙伴们还担心,孩子们会不会觉得这些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专业太过于“抽象”,“担心把孩子们讲睡着了”。
没想到,所有人从头至尾学得格外亢奋,她笑着说,“可能因为现场分享了很多干货,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字。”
活动上,华为云联合乐聚机器人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也惊喜亮相,向学生们展示了夸父搭载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后在工业、家庭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而让云南镇雄县的康达印象深刻的还有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问答机器人。它在短短几秒内就能根据需求定制一桌10人聚餐的菜单,不但有人人都爱的家常菜鸡蛋西红柿,还贴心地安排了银耳汤和饭后甜点,她说“我都没有AI想得周到。”
学生们体验了AI绘画,借助华为云ModelArts文生图画出了写实风格的松鼠、2D风格的吉他图标。
最让汉红感同身受的是,在了解到AI在医疗、制造、气象等千行万业中的应用后,学生们深受启发,开始萌生出“天马行空”的想法。
图 | 学子们在现场积极摄取AI知识
刘欢欢开始畅想AI未来在养老行业的应用,她希望搭载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机器人未来能成为家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陪伴型机器人,“不仅在生活上提供帮助,还能在精神上抚慰他们,陪他们说说话。”
康达则希望知道这类技术未来能否在医学上大放光彩,“比如研发进入人类血管的微型医疗机器人,帮助疏导血管,从而预防疾病。”
听到这些时,汉红很触动,她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跟随顺丰公益基金会来到深圳时,也是她第一次来到大城市,每天行程排得很满,人很疲惫,但还是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那时对世界的认知很狭窄,什么都没见过。”
她想,如果那时她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会不会后来的职业选择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刘欢欢的回答给予了汉红确定的答案。华为云的技术专家在分享中提到,以后想从事人工智能专业就要学好数学和英语两门功课,刘欢欢眼前一亮,激动地告诉汉红:“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这件事,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现在我知道了,第一步是学好数学和英语!”
在那一刻,汉红理解了余学长曾和她说过的那句话,“一次与人工智能的接触或许不会改变什么,但这些大山的学子能来到华为这一人工智能前沿阵地,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从今以后他们就会跟这件事有了连接,会主动关注,慢慢的,形成一颗种子。”
大山学子的处境,要经10年、20年去改变,“我们只是种下一颗种子,给他们一个发芽的机会。”
这颗种子,会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渐渐发芽,就像余学长和汉红体验过的,会成为他们踏上人生起跑线时最初的勇敢。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在那一刻似乎不用谁来定义,只要你给予土壤,他们会自己成长,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
整场活动下来,孩子们的反应无数次让汉红坚信自己当初选择努力考学、毕业后做研学志愿者的决定。
但这个决定做得十分不易。
高二那年,汉红和如今的这群孩子们一样,带着对大城市和前沿科技的期待和兴奋回家,激动地规划未来。只不过,方向有了,但过程还有些模糊,她唯一确定的是,要考好大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为家人换来更好的生活条件。
图 | 领队汉红
“读书等于改善家庭条件”,是深刻烙印在汉红心里的一句话。身在偏远山区,当地经济和生活条件有限,懂事的汉红很小就清楚自己“不想要继续过这样的生活”,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除了改善家庭条件以外,读书还意味着什么,汉红未曾深究。但当年的研学机会依然在她心中悄然种下一颗种子,只不过这颗种子需要等待时机,破土而出。
“当我发现用自己被资助的经历和大学所学的法律知识可以帮助更多跟我同样出身的学生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我才忽然意识到了读书的真正意义”,汉红说道,“它不只是改善生活条件,解决温饱,更是让人成为更优秀的自我、帮助更多人实现自我所必经之路”。
学习之余,她开始投身到各类公益活动中,去检察院、律所实习,参与曾资助她的顺丰公益基金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她一步一步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汉红提到和她一起长大的发小,发小经常羡慕她丰富的经历,“她最远只去过我们省会 ,她其实很想走出来,但又有很多顾虑和担忧,比如能不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外面的世界有没有她的立足之地。”
偏远地区的学生在成年之后,被生活的压力捆绑,思想已经成形,很难再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我那个时候意识到,大山的学子踏出第一步很关键,这一步踏出得越早,后面的顾虑就会越少。”
大学毕业后,汉红决定走上公益的道路,去云南山区做支教老师,帮山里的孩子提早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图 | 汉红支教的山区
图 | 汉红在支教学校的院子里与学生们互动
从安徽农村成长起来的余学长也有类似经历。
本科毕业那年,他也在回老家和追求自我实现之间焦虑过,“我本科学的师范专业,在我们老家很多人都选择当老师,是大家公认的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家里人也希望我以后回家当老师,安安稳稳的。”
可是他与家乡人又有些不同。虽然大学是在离老家不远的省城合肥读的,但他高中毕业那年跟随顺丰公益基金会去过深圳,那次深圳之旅虽然短暂,但他见到了城市里丰富的机遇与挑战,大受震撼——“这是一个很包容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
他说繁华的都市与家乡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更多的可能性,“让我去挑战自己的能力上限。”
一次与顺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炜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他得知不少受资助的农村学生后来选择考研,投身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他又感受到当年深圳给他的震撼,“就像一个在黑暗中闪烁的烛光,当我觉得前途渺茫时它闪了一下,远远地提醒我,我曾经在深圳感受过的那种斗志和对人生的期待。”
他决定了,无论如何要拼一把,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后来筹备半年,他成功跨专业,一举考上上海大学数学系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一直向往的华为团队工作,当上通信研发工程师,终于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华为团队里的每个同事都很优秀,我每天都在努力,不想‘拖后腿’,我很庆幸当初选择拼一拼,不然我接触不到这么优秀的环境,自己也无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级跳跃的人生转变,让他成为家乡唯一一个研究生,同时,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对于大山学子的帮扶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分阶段去完成。
他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多给学生们提供走出家乡、打开眼界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世界不是只有家乡那么大,帮他们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开阔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去学想学的专业、做想做的事。
进入大学之后,要在就业指导、经验分享上帮学子们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迷茫,所以帮扶也要分阶段去做,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
图 | 在东莞松山湖畔参观时学子们合影留念
在他看来做公益绝不是一个点。或许这个暑假学生们许愿以后来深圳学习、生活,甚至从事人工智能工作,但这只是他们人生的第一站。
汉红说,“将来他们还会见识更多,遇到与自己更契合的,那时他们的愿望和想法又会发生改变,这都很正常。”
但这一次与人工智能的接触,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旷野上一颗重要的种子。
无论何时何地,当他们想要培育这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时,他们有的可选,不受视野所限,这就是此次研学活动最大的意义。
顺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炜一直记得最初创办暑期研学活动的初衷——一个家在西北的学生说他长大之后想当一名海员,可是他从来没见过海。
于是她动了念,要让偏远地区的学子走出大山,来到深圳,亲眼看一看大海。
“观过世界才会有世界观。”她说给学子们多打开一次视野,就是为他们的未来开拓多一种可能。
图 | 学子们在东莞松山湖畔乘坐观光小火车
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信息技术”即将调整为“信息科技”,独立成为一门课程,人工智能也被纳入其中。
这意味着,在未来,人工智能或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之一。
一个新的AI时代正在到来。
此次40多位大山学子的人工智能体验只是起点。
今后,让无论是来自大山还是都市,小县或是大城的青少年,都有机会和人工智能更早亲密接触,体验AI如何服务于人类,为他们持续探索未知、攻坚前沿提供可能,这才是更宏大的奋斗方向。
这也是华为云Cloud for Good参与此次活动的初衷——秉承“以技术创新,让美好发生”的愿景,开放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AI科技的窗口。
以实际行动推动千行万业变革,让青少年更美好、更幸福,也是让全社会走向和谐共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沿科技与公益相辅相成,打开了每一个孩子通向外界的途径,飞出来,飞跃山川几千里,愿这些孩子们最终都未来可期。
(应采访者要求,除汉红外,文中均采用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