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均鸣
不久前,认真地阅读了刘宜庆的传记文学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宏阔的历史背景,清澈的人物细节,自民国元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主方宗熙的生命历程得以生动呈现。可以说,方宗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在新旧时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有坚守,也有妥协,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进退之间,传统文化浸洇下的学人本色始终不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向海而生”也许是方先生的宿命;而与方先生相伴相随的中国往事,则是华夏大地上“向阳而生”的蝶变过程。其间,苦难与辉煌,失败与成功,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位海洋学人在历史大潮面前,勇立潮头,直面风浪的品性栩栩如生。
《向海而生——方宗熙》
刘宜庆著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方宗熙出生于1912年4月。其家境贫寒,树立凌霄之志;厦大八年,投身生物研究;战乱期间,远避南洋教书;抗战胜利后,远赴英国深造。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历经曲折回到祖国。1953年,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童第周邀请他到该校生物系任教。方先生为之心动,毕竟这是他多年追求的专业方向和科研夙愿。于是,他携妻将女来到青岛,开启了在青岛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1953年4月至1959年4月,方宗熙在山大生物系执教。他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了海带新品种“海青一号”“海青二号”以及“单杂十号”优良海带。
作为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学奠基人,方宗熙的科研多是开创性的,以海洋藻类的遗传和育种研究蜚声国际。除了致力于海带等大型褐藻的遗传育种研究之外,他还积极推动我国其他海洋藻类和植物的研究工作,在海洋类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大型藻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等方面颇有建树,在他的指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海藻(海带、裙带菜)种质资源库和中国第一座海洋微藻种质库,奠定了我国在国际海洋植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
《向海而生——方宗熙》的作者刘宜庆是一位在传记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知名作家。在其出版的数十本著作中,人文领域涉猎较多。近几年,他开始向海洋科学领域延伸。这不仅需要娴熟的文字功底,还得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关乎海洋知识方面,他经受住了“内行”的严苛审视。与此同时,他能够从容地突破专业术语的表达樊篱,以简捷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传神地描述了一位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和生活状态。
不动声色的细节叙说,往往更具震撼力。1982年,方宗熙出访加拿大回国后,“把节约的生活费270元8角5分全部上交给了教育部”。随后,由方宗熙领导的三人小组赴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访问考察,为期约一个月,他们省吃俭用,“只花了1000余美元,剩下的6000多美元他们购买了60多种仪器和用具,将剩下的800余美元上缴给了山东海洋学院”。方宗熙的小儿子方明明在恢复高考后,于1977年入读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毕业分配时,他希望能留校工作,因为他功课最好。虽然此时方宗熙已是山东海洋学院的副院长,但方明明的分配志愿最终未能实现。这不仅彰显了方宗熙的博大胸襟,也映照出当年山东海洋学院那股清正廉洁、公平无私的学术风气。
1984年9月我考入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方宗熙编著的《动物学》《植物学》《普通遗传学》是我当年必读的基础教材。在鱼山路5号的校园内,我也曾与衣着简朴的方先生擦肩而过。虽然,我与他没有单独交往,但关于他的传说却听说过许多。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黄金时代,每个人都怀揣科学报国的梦想。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社会的公平从不怀疑。
行文至此,禁不住感慨万千。其实,我们都是站在方宗熙先生身后的莘莘学子啊。面朝大海,任重道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