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甽镇“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清潭进士文化大院”,大佳何镇“南阳福园”,梅林街道“希望里·芳草地”……在宁海乡间闲庭信步,一个个有人气、有特色、有乡愁的农村“文化大院”正带着如诗的名字、如画的环境,成为众多游客“尽享诗酒花茶月,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选择。那么,如何让“文化大院”打开就心动,让乡村创客欣然“执笔”筑梦大院?记者在一路走访中,摸索答案。
闲置庭院“梳妆补妆”
一壶夏日清茶,三五好友围坐,香气弥散飘溢。来到位于深甽镇南溪村的“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只见整个庭院背靠青山,小径纵横错落,构成了一幅悠然恬静的江南田园画卷。“在网上看到照片,想来感受一下小院氛围,没想到现场比照片更美。”市民周哲和朋友们安排了品茶、桌游等活动,打算在大院度过一个恬淡的夏夜。
南溪村是省3A级景区村庄,也是省高标准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可是也有令其头疼的“顽疾”和身处旅游核心区域却相关产业薄弱的“心病”。去年4月份,在深甽镇的大力支持下,南溪村启动艺术赋能庭院改造。这片闲置近20年的破旧宅基地摇身一变,成了集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大院。焕然一新的大院用它质朴的乡村魅力和充满活力的旅游新业态,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去年以来,宁海县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大院”模式,在“艺术振兴乡村”思路引领下,通过构造“1座院落运营实体+1个整村运营概念”,形成资源上下整合、人才内外协同、业态新老相加的全新农文旅综合体。
“文化大院”模式兴起以来,深甽镇跑出了加速度,通过对20个行政村排摸调研,确定了柘坑戴村、清潭村、南溪村、大里村和深甽村(沙地自然村)为首批重点打造的村庄,依据各村资源禀赋和特色定位,规划了“柘坑戴党建引领文化大院”“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大里妙食集文化大院”“沙地艺术体验文化大院”“清潭进士文化大院”等五座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大院”。
普普通通的院落经过整合、治理、变形,蝶变为文化大院,这样的现象,自然不是深甽镇的“私家菜”。
网红茶舍、公益研学、轻食馆、葫芦烙画店……今年年初,大佳何镇“南阳福园”一开园就成了市民朋友圈里的新晋网红打卡点。但谁也想不到,“南阳福园”曾经是个杂草丛生的“石头滩”,一度面临发展停滞的困境。如何破局重生?南阳村以村内闲置土地置换、废旧老宅再利用等方式,融合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邀请高校师生团队精心设计了“南阳福园”。
“南阳福园”与“文化大院”模式正实现着双向奔赴。而“希望里·芳草地”也想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一方小院、花草盈门,“希望里·芳草地”这片惬意角落便藏在古朴的梅林街道河洪村。“我是一名室内设计师,一直有着乡村情结,喜欢宁静惬意的乡村庭院生活。来到河洪村,便被原生态的古村风貌吸引,亲手设计打造了这一方小院。”创始人徐宇红介绍称,她将几座农宅小院打通,在原有框架上进行设计,嵌入简约风,多维度运用各式玻璃窗,增强通风和采光,并融入老木门、古树藤等元素,让老房子保有本色的同时,焕发新生命力。如今,以民宿、咖啡庭院为主,辅以石板桥、竹凉亭,整个“希望里·芳草地”洋溢着古今相融、意趣盎然的气息。“宁海正在探索‘文化大院’的模式,我也想带着‘希望里·芳草地’入局,与村庄携手共赢。”
好颜值还得靠梳妆。如诗如画的“文化大院”带着乡愁,也带着期盼,正在宁海各处亭亭玉立……
村民创客解开“致富密码”
清潭村,很“老”,它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清潭村,很“新”,是因为“清潭进士文化大院”活跃在时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深甽镇的生动实践。
和很多古村落一样,清潭村的老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因为年久失修无人居住,这些老屋有的没有挺过岁月的侵蚀,日渐风雨飘摇……转机出现在2015年。经过各方努力,清潭村争取到了国家财政补助,决定修缮张明养故居——三鉴堂。经过三年的精心修缮,张明养纪念馆于2020年12月15日成功开馆。随后,以三鉴堂为中心,清潭村完成了周边的对门道地、书房道地、花阊门等传统古建筑的修复,并对双枝庙、尽忠潭、紫金岩塔、双涧桥等村庄文旅资源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今年,村庄借鉴“大院”模式,将村里的几座老宅道地连点成线,改造为凸显进士文化的“文化大院”,同步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进士文化剧本游,打造学生感悟耕读文化的研学体验基地。
文气氤氲清潭村,村民们都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不少人更是走上了村庄的旅游创业岗、管理岗。村民邬贤聪当起了张明养故居的讲解员,她说,“作为讲解员,我感到很自豪,能够把我们清潭村的文化底蕴和先贤张明养的故事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分享。”村民张阿姐在村口卖起了特色点心,她说,“做梦也想不到,我在家门口当上了小老板!”
“在家门口当老板”,这句话正在“文化大院”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改造一新的“南溪小馄饨”小铺,十多位身着粉色围裙、头戴粉色头巾的南溪嫂正在摊位前忙碌着。南溪嫂张亚婷熟练地包着小馄饨,只见她左手拿着轻薄的馄饨皮,右手拿小勺子舀了一勺肉,用左手的虎口轻轻一捏,一个圆鼓鼓的胖馄饨就包好了。五分钟不到,20个馄饨就包好可以下锅了,往来的游客聚集在摊位前,争相购买。记者问起,有没有什么小目标?她说,“目标倒是没有,家门口人均年增收2万块,估计可以有。”
在“柘坑戴党建引领文化大院”,柏油路上车来车往、运动休闲广场人头攒动,温馨洁净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村里最热闹的聚会场所,时光小卖部、榧树角观景平台迎来一批又一批打卡的游客,思源茶舍、红心桃工坊等相继开门营业……
村民忙产业,创客忙创新。“南阳福园”作为乡村创客孵化平台之一,正成为大佳何镇创新创业的热土。“肆季小食”的主理人冯雪是这里的杰出农创客。“在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店铺。”冯雪告诉记者,她尝试着根据年轻人的口味偏好,以当地的高山茶为基础,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式茶点套餐,让传统茶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南阳福园”已经吸引了9个乡村文旅和艺术研学类项目入驻。这些入驻的“创客”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正如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王小荣所说:“把这里盘活,是眼下最重要的。”
在充满希望与生命力的“文化大院”里,村民、创客纷纷迸发创意灵感,留下了许多好点子与畅想图,于是,浓厚的艺术氛围,浓缩在朴实无华的乡村风景里,更显独特。
“乡愁食材”精制“留客套餐”
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文化大院”的打造是第一步,将“文化大院”提供的各种“乡愁食材”,相互拼搭,烹饪出一道文旅大餐才是最终目的。
对于深甽镇而言,这道大餐已然出锅。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深甽通过五个“文化大院”相互联营,为游客精制“留客套餐”,从而形成“一张菜单、自由点单”的新方式。不久前,来自宁波的游客马乐乐点单成功,他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的行程:第一天下了高速直奔“沙地艺术体验文化大院”,试一试陶艺制作,待到傍晚,前往“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吹风纳凉,第二天逛了逛“大里妙食集文化大院”,寻山里的美食,还顺便打卡“清潭村进士文化大院”,讨个“进士”彩头。“两天下来,充实又有趣。”
这“充实又有趣”的评价,其实还在于深甽镇旅游接待工作做得细。记者了解到,“文化大院”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动。也就是说,每个“文化大院”有各自的品牌特色和运营团队,但是又融入整个镇的顶层设计和资源调配。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有相同的“文化大院”模式支撑,在资金统筹、人力分配、业态布局上各有侧重和区别。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不管在哪个“文化大院”游玩,相关服务人员都能提供其他“文化大院”的旅游咨询,一站式解决游客所烦恼的“出行计划”。“过去一年,相关试点村的同期游客接待量显著提升,同时各类业态不断引进落地,实现了相互促进、正向传导的积极作用。为各村带来‘文化大院’的品牌效应。”深甽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联营才能奔“共富”,“文化大院”的“留客套餐”正越来越丰富。
“很漂亮,忍不住想动手试一试。”上海游客郑女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