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9年1月10日晚,沈阳的街道一片寂静,路街道空旷,唯有几点稀疏的人影在昏黄的路灯下匆匆掠过。
而这份宁静很快被一阵刺耳的枪声打破,杨宇霆与常荫槐被击毙在大帅府,这就是震惊东北的“杨常事件”,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张学良。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道:“以前的我,从不迷信,但在杀杨宇霆这件事情上,我却不得不信。”
那么,杨宇霆作为奉系中的头号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张学良又为何会这么说呢?
“周公辅成王”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张作霖一死,奉系主持无人,自然也就落他的儿子身上,由27岁的张学良继任,奉系老辈辅佐“监护”。
张学良虽接管了东北政权,但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军政要人表面拥戴,实则持以观望和不屑的态度。
一时之间,奉系内部形成了“一国三公” 之势,张学良任东三省总司令,作为新主,年轻气盛却经验尚浅;
张作相作为张作霖的至交兄弟,威望深重,是老辈领袖;杨宇霆总揽了奉系内外事务。
张作相
杨宇霆被誉为张作霖的第一军师,有着“小诸葛”的美称,可以说,没有杨宇霆的辅佐,张作霖不会在这么短时间内成为“东北王”。
他对张家可谓是忠心耿耿,之前曾对妻子说出:
“我是卖给张家一样,但有一样,就是张家做错了事也不成。”
在张学良接管了东北政权后,杨宇霆更是对张学良表忠心:
“你放心干吧,我忠心保你们父子!”
杨宇霆的这意思,颇有些辅佐君王忠心大臣的架势,不过他也确实是有意尽心辅佐张学良。
杨宇霆
杨宇霆是不可多得的干才,他擅长谋略和主持军事工作,对东北的政治、外交、交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关于杨宇霆与常荫槐被杀的原因,外界流传着诸多猜测,其中不乏“勾结日寇”的污名。
就连电视剧《少帅传奇》中,更是把两人的形象描述成了亲日派、卖国贼的形象。但事实上,这完全是误解与污蔑。
张作霖之所以亲日,跟日本交往,是为了保全自己“东北王”的地位,而杨宇霆作为张作霖的手下,免不了跟日本人打交道。
张作霖
在一次中日会谈中,日本公使指责中国破坏条约,建筑铁路,杨宇霆据理力争,反驳道:
“南满铁路乃是日方从帝俄取得的权利,本以辽东为限,我的建筑铁路在辽西,并不违约。
再者,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建铁路,日本无权利反对。”
可以说杨宇霆是在利用日本,与其极尽周旋,他接触日本人不代表他是一个亲日派。
再说常荫槐,他就更不是了,在常荫槐任铁路局局长时,不顾日本的“抗议”和恐吓威胁,迅速打通铁路。
日本人对他当然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1927年,日本逼迫张作霖签订新五路条约,扬言不签就休想出关。
常荫槐首当其冲,坚决不签,四处回避,趁日本人不注意,一会儿前往北京,一会儿又跑到了天津。
对于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和屈辱合同,常荫槐拒绝签署。在任铁路局长时,也是大刀阔斧,整顿路局。
所以说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张学良枪杀的原因中,有“勾结日寇”的亲日之嫌,完全是无稽之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学良要将这两位奉系的重量级人物枪杀的呢?
少帅与总参谋长的恩怨
张学良把持东北大权后,他最忌惮的就是杨宇霆,杨宇霆在奉系中一直被视为元老重臣,他的存在对于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种隐形的威胁。
张学良对他抱有戒心,因此采取“尊而不亲”的策略。而张学良之所以会做出后续的极端举动,主要也是由于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其一,郭松龄的反叛事件对张学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张学良来说,郭松龄是他的恩师。
郭松龄在张作霖的手下做事,但他的战功未能受到该有的荣誉和地位,反观杨宇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担任江苏督军。
郭松龄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郭松龄决定起兵反叛张作霖,杀掉杨宇霆,之后郭松龄兵败,被处决。
这对于张学良来说,恩师被杀,杨宇霆脱不了干系,因此也就记恨上了杨宇霆,仇恨的种子在张学良心里种下。
其二,就是杨宇霆在奉系中位高权重,且常常以长者自居,居高临下,在张学良看来,颇有些僭越之心。
实际上,张学良在这一方面是多虑的,杨宇霆虽位高权重,但他是以监辅少主的元老重臣自居的,对于张学良的位子,他并无野心。
只不过杨宇霆的这种长者姿态,不分场合的训斥,让张学良渐渐心生不满。对于杨宇霆来说,张学良只是一个乳臭味干的纨绔子弟。
在阅历和出事上面远不如他人,有时张学良发表主张时,杨宇霆会以父执自居,斥责道:“你不懂就别瞎馋和,我自会定夺。”
在张作霖去世后,给张学良的打击很大,他又开始拿起鸦片吸食来借毒消愁,鸦片就成为了他逃脱现实世界的慰藉。
这一日,一位官员意图求见张学良,却找不到人,无奈之下,只好找到杨宇霆。杨宇霆面色铁青,恨铁不成钢地说道:
“汉卿本应继承父业,却如此懈怠,竟至沉迷于那鸦片,长此以往,岂非要自毁前程!”
接着,杨宇霆带着那位官员匆匆来到张学良住处:
“少帅何在?”
“尚未起床。”
杨宇霆直接越过卫兵,大步向张学良的卧室走去,直接踹门叫嚷,张学良被这声音吵醒,连忙出来迎接,杨宇霆怒斥道:
“混账东西!老帅在世时,你何曾如此肆意妄为?你这般无状,怎堪重任?若长此以往,东北的基业就要毁于一旦!”
张学良也被点燃心中的怒火,高声反驳道:
“我干不了你干!”
1929年1月5日,杨宇霆为父祝寿,大摆宴席,东北各地官员及元老重臣、蒋介石、白崇禧等实力派也派代表前来祝寿。
张学良步入客厅时,厅内只有寥寥数人勉强欠身以示敬意,而多数人仅是目光轻扫而过,不以为意。
没多久,杨宇霆缓缓步入客厅,刚刚还在吵闹赌钱的那些官员迅速起身,杨宇霆微笑着点了点头后,众人才落座。
而杨宇霆走到张学良身边时,也只是淡淡地对张学良表示了下,就转身与周遭宾客寒暄了起来。
这让张学良很是郁闷,认为杨根本没将自己放在眼里,这个时候,他已经对杨、常两人动了杀心。
其三,关于东北“易帜”的问题。在张作霖逝世后,新任的东北统帅张学良面临着来自日本和蒋介石两大势力的争夺。
张学良于父亲张作霖的观念不同,张作霖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甘愿依附日本,当“东北王”。
张学良是有爱国思想的有志青年,他不愿重蹈父亲的覆辙,不愿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
但又害怕仅凭东北难以抵抗日本,而蒋介石为了拉拢张学良,打着“统一中国”的旗号,以图发展,他这才服从国民政府。
张学良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奉系老辈的不满,杨宇霆更是反对东北“易帜”,认为风险太大。
甚至之后与拒绝参与纪念合照,明摆着不给张学良面子。
杨、常命丧老虎厅
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这种矛盾不仅源于两人性格、观念上的差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到外部势力的煽动和影响。
一方面是蒋介石在拱火。早在之前,白崇禧曾找到杨宇霆,表示他可以助杨一臂之力,推翻张学良,让杨上位,但杨没有那种心思。
而蒋介石得知后,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张学良,并善意地提醒他,注意身边潜在的威胁“先下手为强”。
另一方面,日本方面也在不断的挑拨离间。在送给张学良一本名为《日本外史》的书中,着重标明了权臣推翻丰臣秀赖的史实。
他们的意思显而易见,暗示张学良注意身边人。另外,日本方面还向他传播杨宇霆要篡位的虚假情报。
久而久之,内部矛盾的凸显加外部势力的拱火,让张学良下定决心,要将两人彻底清除,以绝后患。
于凤至
张学良摸出一块银元,决定以卦顺从天意。一连三次,都是袁头朝上。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认为是银元问题,袁头这边较轻,所以朝上。
而后,张学良压反面,又掷了三次,这次全部是反面,张学良拿着银元,说道:
“天意不可违,这是天要我杀掉他们!你们都不必阻拦了。”
随后,召来了卫士高纪毅,嘱咐他率卫队在老虎厅埋伏起来。在当时,帅府有个规矩,凡是入府者,一律不得带武器。
不过杨、常两人从不上交,当然也没人敢管,不多时,两人就进了老虎厅。张学良与两人寒暄了一阵后,找了个借口退了出去。
高纪毅眼神一凛,迅速行动,带着六名彪壮的卫士冲了出来,三人一组,直接将杨、常两人降服,高纪毅高声说道:
“你们两人,因阻挠国家统一大业,今奉长官之令,着将两人立即处死,就地执行。”
杨宇霆与常荫槐惊愕之余,尚未开口,就听少帅府传出一阵枪响,两人倒在了血泊中,生命在此终结。
张学良的这一举动,直接奠定了他在东北政局的地位,他确实少了一个难缠的对手,同样的,国家也失去了一位在日本面前能够巧妙周旋、折冲樽俎的干将。
这一年,距离九一八事变还有三年,之后再提起张学良时,人们最先记住的是他的“不抵抗将军”。
而胡适言论更是引人深思:如果杨宇霆尚在人世,东北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
结语
这起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个人恩怨、权力斗争、外部势力的干涉以及国家利益的博弈等多个层面。
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杨宇霆还在世,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或许,这正是命运不可逆转的悲哀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