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脚树鹧鸪前额、眼先、眉纹白色,羽毛内翈黑色;头顶至后颈橄榄褐色;背部亦为橄榄褐色,但羽色较深,且具黑色端斑,在背上形成波浪状斑,下背和腰具不甚规整的黑色横斑并且横斑间杂有棕红色。翅上内侧覆羽和飞羽与下背同色。外侧覆羽浅砂褐色,杂有黑色斑点;次级飞羽黑褐色,外翈杂以棕褐色与黑褐色相杂的边缘;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几纯黑褐色,仅外翈先端微杂有棕褐色细小斑点。颏、喉和头侧白而沾棕,度具有黑色端斑;颈部有一条锈黄色而微杂有黑色的项圈;胸与背同色,上胸无斑纹,下胸有和背一样的波浪状纹;上腹深锈黄色,往后为淡黄白色;两胁亦为锈黄色而杂有棕色和黑色斑纹;尾下覆羽锈风色,略具黑斑;腋羽白色,近腋处不有一簇绒毛状白羽。[2]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角褐色,上嘴较深,脚生活时绿色,死后逐渐变为暗棕色。[1-2]
大小量度:体重200-300克;体长250-280毫米;嘴峰15-19毫米;翅140-166毫米;尾70-84毫米;跗蹠42-72毫米。[2]
播报
近种区别
绿脚树鹧鸪
海南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
体重200-300克;体长250-280毫米
体重♂200-240克,♀190-250克;体长♂243-300毫米,♀233-260毫米
体重220克;体长♂275毫米,♀245毫米
前额、眼先、眉纹白色,羽毛内翈黑色;头顶至后颈橄榄褐色;背部亦为橄榄褐色,但羽色较深,且具黑色端斑,在背上形成波浪状斑,下背和腰具不甚规整的黑色横斑并且横斑间杂有棕红色
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
额灰褐色;颊和耳羽乳白色,形成1条宽阔的白色纵带。颏、喉黑色,上胸灰色,具黑色大形滴状点斑;两胁灰色,缀有橄榄褐色和具白色羽干纹,且在末端扩大成滴状
脚生活时绿色,死后逐渐变为暗棕色
腿、脚赭色
脚暗橙色,繁殖季节变为鲜橙红色或红色
绿脚树鹧鸪
海南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
播报
栖息环境
绿脚树鹧鸪生活在海拔900-1500米山地常绿森林和灌丛地带,尤以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茂密的森林和森林灌丛区较常见,也出入于农田附近次生林和小块丛林中。在燕麦地、稀疏的落叶林亦常遇见。[2]
播报
生活习性
常成对或3-5只成群活动。性情极为胆怯,常藏匿于林下、灌丛或草丛中,通常也很少起飞,常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奔走。受惊后通常作短距离跑动,而后蹲伏于灌丛等隐蔽物下,仅在十分危急时才突然起飞。活动时常鸣叫,鸣声高而急促,响亮的哨声包括一连串单音,越叫越快,然后是一连串较平的升降变调,最后是一连串狂乱升变调并突然终止。[2]
觅食时常成对或结成小群游荡,在灌丛地面上扒开地上落叶层寻觅昆虫和种子为食。通常仅作短距离的跑动,而后蹲伏在一些覆盖物下面。受惊时则骤然起飞,飞不远就降落着地。多生活于山地常绿密林中,主要以甲虫、白蚁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种子等为食。常在林下地面上落叶层中觅食。中午天热时休息或到小溪边喝水。[2]
播报
分布范围
原产地:柬埔寨、中国、缅甸、泰国和越南;繁殖地:老挝。[3]
绿脚树鹧鸪分布图
播报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绿脚树鹧鸪的繁殖情况不详。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72019.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