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巩俐主演的影片《画魂》而进入大众视野的旅法传奇女画家潘玉良,不仅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更是中法艺术传播交流的桥梁。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特展今起亮相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潘玉良是一位全面的艺术家,在油画、水墨画(白描和彩墨)、素描、版画、色粉画、雕塑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她丰富的艺术创作和成长故事,不仅是美学的展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此次展览,已正式被列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精选了百件展品,通过三个篇章——"启航:沪上晨曦""远航:绽放巴黎""归航:墨彩和鸣",邀请观众一同踏上潘玉良的艺术旅程,追溯她从上海到巴黎的艺术足迹,融会中西的画作风格,感受其闪耀于申江之畔和塞纳河畔的传奇人生。
首次以上海视角切入叙事,讲述潘玉良的艺术创作和精神生活
近年来,潘玉良展在全国各地不少见,此次展览首次从潘玉良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厚联系为切入点进行策展,讲述潘玉良的艺术创作和精神生活。这也是展览之名《玉出申江》的来由。
上海是潘玉良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在潘玉良的艺术世界里,上海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摇篮,更是她灵魂深处的灵感之地。上海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为潘玉良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展览起始处,一张偌大的老上海地图串起潘玉良的申城足迹。每一个点位都耐人寻味。例如,上海吴淞码头是她留法启程之地;西藏路的宁波同乡会是她回国后在上海举办首次个展之地。
其中,上海美专无疑是最为显著的点位。1920年9月,潘玉良与其他11位女生一起考入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前身)西洋画科,作为插班生被编入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师从王济远、朱屺瞻等学习西洋画。上海美专因此开创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男女同校的历史,翻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展板中出现的潘玉良1920年入校时与同学的合影以及第一次男女同校旅行写生团合影等文献,无不佐证着这段往事。
1928年,赴欧学习七年的潘玉良回国后,受刘海粟邀请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主任。她担任系主任"未数月,即振振有生气,起该校十七年来之衰,立全国艺术之正轨",为发展上海美专的西画教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次展出的文献中,就有潘玉良当年为上海美专制定的《西洋画实习教室规则》。
分别出自刘海粟与潘玉良之手的两幅南京夫子庙题材油画此次并置展出,为人们揭示两人之间的艺术传承关联。《南京夫子庙》是刘海粟创作于1925年游欧之前的作品,描绘了南京夫子庙热闹繁忙的生活景象。《夫子庙》由潘玉良创作于1937年,描绘了夫子庙角楼和牌楼下熙攘热闹的庙会。当时她第一次从欧洲回到上海,作品风格基本还是以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中国的古迹胜景。
展览中,潘玉良部分重要文献首次对公众展出。借自上海图书馆的《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画册就是其中一件,展期仅为一个月。这本画册为存世孤品,收录了1928年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的作品,这是潘玉良举办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女性油画家的个展。该展览是潘玉良走上国内画坛的重要一步,也是一次影响其一生的个人画展。
潘玉良《桐庐待发》(1937)
自画像集中展示,为观者提供进入潘玉良人生各阶段的视野
1937年底,潘玉良带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再次远航,从上海出发辗转抵达巴黎。在这座世界艺术之都,潘玉良尽情绽放才华,在各类权威沙龙展览中斩获荣誉,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推广贡献力量。在法兰西的岁月里,潘玉良的艺术创作达到新的高度,不仅在技法上展现了中西艺术的完美融合,更在主题上传递了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温柔、顺从的传统角色,而是独立、自信的现代女性面貌,呈现出与男性艺术家截然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潘玉良以艺术为桥梁,建立起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在观察和刻画女性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艺术与自我的双重升华。
在此次展出的潘玉良众多画作中,自画像颇为集中,共展出6幅原作、1件文献,包含其最美的自画像作品《自画像》(1940),最早的自画像作品(《潘玉良油画集》封面)。
潘玉良《自画像》(1940)
自画像就像画家灵魂的镜像,为观者提供了进入画家人生各个阶段的视野。在罕有女性描摹自我的中国绘画史中,女画家的自画像标志着中国美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革新。潘玉良留学归国后的十年间,曾多次以具有留洋女画家特质的自画像参展,而在1937年二次赴法后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充满东方风韵的中国女画家形象,这个变化意味着她借由自画像逐渐实现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对文化本能的认知。
此外,展览中还有不少画作难得一见。创作于1937年的风景画《桐庐待发》是一件一级文物,落款罕见地用了"世秀"。"潘世秀"正是潘玉良在就读上海美专时所用的名字"潘世秀"。自1921年留学法国起,她就只使用"潘玉良"为姓名,存世作品大多以"玉良"落款。创作于1955年的《双人袖舞》同样是一件一级文物。"舞蹈"系列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潘玉良对中西绘画元素进行融合的新实践,这类作品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线条和墨色,更融合了壁画、年画等民间画面意象,她从色彩、造型、技法等多方面借鉴,并用油画和彩墨两种方式交替创作,寻找心中的理想图式。创作于1937年的《侧身背卧女人体》是纸本水墨作品,被陈独秀赞誉为"新白描体"。20 世纪30年代,潘玉良受到中国传统线描画的启发,开始使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人体,向世人展示西方人体题材与中国白描线条的融合实践。这种创新的画法正符合陈独秀"以写实主义入中国画"的艺术理念。创作于1960年的《芍药》是纸本设色作品,画面右上角有张大千题跋:"予年廿时,赏赋种花诗云,第一莫栽红芍药,花开春已是将离。今年巴黎又值春末,且有南美之行。玉良大姊出此命题,漫书其上为之黯然。辛丑三月卅日弟大千。"
潘玉良《双人袖舞》(1955)
以"多维视界"为策展理念,期待观众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
走进此次展览,观众俨然走进了一次女性觉醒的心灵触碰,一场跨越中西的人生对话,一段从巴黎到上海的美术史。
安徽博物院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品杰作,和世博会博物馆共同策划了此次展览。世博会博物馆也通过与刘海粟美术馆、朱屺瞻美术馆等上海多家美术机构的紧密联动,借展了一系列珍贵的作品,展现潘玉良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刘海粟、王济远、朱屺瞻等人的深厚友谊和艺术交流,最终完成对那个时代艺术家群像的一次生动展现。
此次展览以"多维视界"为策展理念,超越了单一的时间叙事,深入探讨了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以及上海的文化多元性、女性成长、中西艺术融合等多维度话题。展览精心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旨在通过潘玉良的艺术实践,引发公众对于艺术、文化、社会、性别等议题的深入思考与广泛讨论。
世博会博物馆作为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场所,在举办本次特展的同时,也借这位留法画家深刻探讨文化的多元包容的重要意义。本次特展将持续至11月10日,三个月展期内将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及讲座,深入介绍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让观众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这位杰出的中国画家。潘玉良的一生充满坎坷,但正是生活的挑战塑造了她豪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使她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非凡。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独特的美学理念,更深刻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展览以展品为媒介,希望为观众与潘玉良之间搭建起一座精神桥梁,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更能够从中审视自我、汲取灵感与力量。
作者:范昕
文:范昕 图:展览现场及展品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