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白浪逐沙。盛夏的北戴河绿意盎然,凉爽宜人。
8月1日至7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58位专家来到美丽的北戴河休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爱专家人才,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注重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给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激励广大专家人才创新创造、勇攀高峰。
3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专家人才致以诚挚问候。
今年休假以“爱国奋斗”为主题,受邀专家主要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领域。他们多年来勇担时代重任、锐意开拓创新,在各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典范。
海风徐徐,党中央的深厚关怀温暖人心;浪涛翻腾,专家人才的爱国情怀与奋斗豪情同频激荡。
细雨润物、大海情深,殷殷关怀温暖赤子之心
凭海临风,徜徉碧波,前来休假的专家们卸下疲惫,在风光旖旎的北戴河放松身心。
“接到休假邀请,我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备受鼓舞。”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赵新全说。他扎根青藏高原42年,每年六上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三江源采集一线数据,在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领域成绩斐然。
这份如约而至的邀请,饱含殷切温暖的关爱。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邀请专家人才代表暑期到北戴河休假,是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
参加休假活动的专家,很多人常年埋头在实验室里、奔波在工程项目现场、忙碌在专业领域一线、扎根在艰苦边远地区,多年来难得有机会享受一个完整的假期,许多专家甚至是第一次圆了与家人共同休假的愿望。在美丽的海滩漫步、拍照留念,在雄伟的山海关极目远眺、豪情满怀……专家们度过了难得的休闲时光。
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今年,“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召开,彰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受邀休假的专家里,就出现了多位获奖者的身影。“这对工程师队伍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激励我们今后更要在创新中加速奔跑,锻造更多精品工程。”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久林,先后担任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两个标志性场馆的总工程师,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用创新书写了“双奥传奇”。
涓涓暖流,浇灌赤子之心;殷殷嘱托,感召奋进力量。
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才寄予厚望,激发了专家们建功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要把党中央的关怀带回去,更加努力地工作,继续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说。
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
不久前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专家人才干事创业迎来了最好时期。
座谈交流中,专家们热烈讨论、碰撞火花。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要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工作者要有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作贡献的担当和责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多年如一日辛苦耕耘,带领团队在量子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党的领导,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像当年谋划推动深圳改革发展一样,在重点领域探索新的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创新,为传统产业“点石成金”。
“我从事有色金属冶金行业,这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新时代,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发新芽、开新花、结硕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杨斌说。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把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从探路者成长为领路人,靠的就是实干苦干、不断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党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正在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大幅改变目前的业态,唯有创新,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全球研发中心主任林明智说,将持续深耕行业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力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应有的担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硬科技,也需加强软实力。
为中华立言、为时代著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一直在史学研究领域兢兢业业。他说:“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史学成果创造性转化,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凝聚力量、鼓舞人民。”
以奋斗之姿,书报国之志。专家人才纷纷表示,要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把学术追求和个人事业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立德树人、厚植沃土,推动人才百舸竞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专家们心之所系。虽然暂时放下了手头繁重的工作,但专家们依旧牵挂人才队伍建设,连日来积极建言献策。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教育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宁夏医科大学原校长,宁夏医科大学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涛,不仅用仁心仁术赢得百姓赞誉,同时倾心人才培养。他说,将在工作中落实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统筹实施,为人民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好医生。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义不容辞。
“我有责任和义务把下一代科研人员带好,让科技事业后继有人。”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新民作为学科带头人,多年来言传身教,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家精神,甘坐“冷板凳”,心无杂念地攀登科研高峰。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万步炎,30多年逐梦深海,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技术与装备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的跨越,也带出了一支海洋地质勘探人才队伍。他建议:“现代科研是‘大兵团作战’,关键技术需要多人多学科联合攻关,这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加入,要补足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青年科技人才一茬接一茬涌现。”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破‘四唯’,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按需支持,为人才打造发挥作用的平台”;“营造青年人心无旁骛开展科研的创新环境”……一项项真挚的建议和心声,饱含锻造人才队伍的责任与担当。
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短暂的放松,只为蓄力再前行。肩负党和国家的时代重托,专家们昂扬精神,在各自的新征程上,续写无愧于时代的奋斗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