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沈哲韬
盛夏时节,酷暑难挨。图书馆、博物馆等幽静、舒适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了不少海盐市民避暑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新选择。
在海盐县城文昌东路的张元济图书馆,暑假以来人流量明显有大幅度地提升,日均到馆人数在2000人次左右;在中国核电科技馆,自7月以来,共接待团队参观105批次,市民游客近万人。
“文化纳凉”成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市民纳凉有了更多样的选择,更折射出人们对更高品质、更有内涵的休闲方式的追求,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治理温度。
但记者在实地感受时也发现,部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车位不足,导致“停车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道路交通;还有些城市文化空间的日常管理还不够完善,长期运维有困难等。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从来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当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接纳和欢迎纳凉者,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多元的方式,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迎接暑期的人流高峰是挑战也是机遇。
把准文化需求,让文化活动“叫好更叫座”。对政府部门来说,可以引进、整合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多一些“丰俭”由人、老少咸宜,调制好群众文化的“一日三餐”。比如,秦山街道举办公益夏令营活动,带领辖区小朋友们走进中国核电科技馆,不仅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了核电科技,还通过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核电的安全、环保与高效特性。
完善公共治理,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分配,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文章。可以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样的特定区域划分限时停车位,不仅能精细满足群众短时停车需求,也可以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入社会力量,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对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品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可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逐步形成“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使用新途径。同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和范围,挖掘特色资源、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海盐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海盐县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