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
熊 梅
蜀道,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四川盆地周边的秦岭、大巴山等崇山峻岭,打破了这片“四塞之地”的封闭,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它不仅见证秦国的崛起与统一六国的壮举,更在后续的朝代更迭中,持续发挥着军事战略、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多重作用。从古代战场的烽火连天到和平繁荣的经济交流,从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到学术研究的深厚积淀,蜀道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壮丽史诗。
翠云廊风光(C视觉武丕星 摄)
一
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其地四塞,山川重阻”。金牛道的开辟,打破了这一封闭格局。公元前316年,秦军沿蜀道南下,灭巴蜀,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随着秦灭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诞生,蜀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蜀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蜀道即意味着掌握了中原至西南的关键通道。从“火烧褒斜道”的智谋,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急行军,再到姜维守剑门关、邓艾奇袭成都,蜀道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替,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唐代多位皇帝避难于蜀,蜀道见证了帝国的动荡与重生。南宋、元、明、清各代,蜀道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巩固。
蜀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两千年前,李冰父子沿蜀道而来,修筑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通过蜀道促进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物资流通与贸易往来,成都因此成为全国知名的商业都会。茶叶、井盐、蜀锦等地方特产通过蜀道远销四方,不仅丰富了市场,也为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尽管蜀道崎岖难行,但商贾们仍络绎不绝,推动着沿线经济的持续繁荣。
蜀道是民族融合的桥梁。秦统一巴蜀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万家秦民实边的举措。这一举措不仅充实了巴蜀的人口,更促进了中原与巴蜀文化的深度融合。《史记·项羽本纪》中“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的记载,便是此举的生动写照。此后,汉高祖刘邦为解决关中粮荒而令百姓“就食蜀、汉”,大量移民通过蜀道涌入巴蜀,寻找生存的希望。三国、西晋、唐、宋等朝代的战乱,更是引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其中以陕甘移民为主,氐、羌、賨、汉等民族在巴蜀大地上交织融合,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社会结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数以百万计的外来人口通过蜀道迁入四川,他们与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形成了新的巴蜀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风俗习惯相互渗透,饮食习惯、语言、服饰等逐渐趋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巴蜀大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正如《成都竹枝词》所描绘的“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这种跨地域的婚姻与家庭关系,正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
蜀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从新石器时代起,巴蜀地区就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巴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秦并巴蜀后,中原文化涌入四川盆地,使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建筑风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翁兴学,更是将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中原文化的精髓带到了巴蜀,推动了巴蜀文化的飞跃发展。同时,巴蜀地区的独特文化也通过蜀道向外传播,蜀绣、川剧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蜀道还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网,它不仅连接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还促进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巴蜀地区的丝绸、茶叶、井盐等特产,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南亚、中亚,甚至更远的地方。而域外的文化元素,如茉莉花,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巴蜀,丰富了当地的生活。
二
蜀道,作为一座活生生的历史与文化宝库,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与素材。通过对文物古籍的深入挖掘,学者们可以追溯蜀道沿线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复杂的地质结构与地形障碍,则是研究古代交通规划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窗口。古关、古桥、古城等遗址,以及石刻、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成就与艺术风格,更揭示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与创造精神。此外,蜀道沿线的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系统,也为环境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与案例。
蜀道沿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理想之地。从剑门关的雄奇险峻到光雾山的五彩斑斓,从水青冈森林的幽静深邃到古柏林的郁郁葱葱,蜀道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开发,蜀道可以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蜀道,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通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古代先民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出这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不仅铸就了蜀道的辉煌历史,更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蜀道向天开,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改造自然、沟通往来、奋斗图存的宏伟史诗。我们应切实担负起蜀道研究传承的历史使命,让更多的人了解蜀道的历史变迁和内涵,激发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8月9日第10版
作者:熊 梅(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