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辽东》的主题是写明末辽东的战事,从努尔哈赤的崛起,写到山海关之战,整体字数在15到20万字之间,每日更新。
前面章节请点下面阅读:
山海关
洪承畴的大军终于来了。
洪承畴麾下有八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白光恩,合计13万大军。
这还不包括锦州城中被围的祖大寿军,如果加上锦州守军,明军的总兵力将超过15万。
四月十六,十七日洪承畴在崇祯皇帝急催下进兵,明军推进到松山附近的石门,由于松山距离锦州很近,在此就与围城清军遭遇,双方随即爆发了战斗。四月二十五日激战于锦州城南之东西石门,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未曾想到是,明军极为顽强,济尔哈朗的这次攻击失利,两红旗、镶蓝旗三旗在山顶的营地也被明军所夺。清军又用红衣大炮轰击明军,但并未能阻止明军的进攻势头。
当洪承畴与济尔哈朗战于石门之时,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适时率兵出南门摆阵,以牵制清军。
双方激战直至天黑,清军方才退去。
看得四月二十五日,松山东西门之战,各镇官兵皆炤分定营,次分别旗色,出兵进剿……虏用步贼在乳峰山上从高下击,而东西石门屯精骑约有二万,各埋伏环列以待战。七镇在山下东西两路,各挑选精锐步兵、弓箭、枪炮上山攻贼。兵心甚壮,贼益拒敌,而我兵从东西直攻,至乳峰山之近台高处,放炮张旗……彼时山上之步兵与步贼犹攻击相持,而虏贼先自西右门突出精骑约有七八千,团练镇将兵股鼓锐当先,直冲十余合,兵气强劲。虏锋被挫,当阵斩虏首十颗……虏贼见马步官兵拒战甚猛,遂用牛车推运红夷大炮三十余位东西两面向马步营对打数百炮,各营拾有封口大炮子重七八斤上下……各营兵心镇定,火营对贼攻击,申时分,贼力穷北退。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明清史料》乙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
这一战,双方出动的兵力很多,明军多达6万,清军也有2万,但双方均在试探,而试探的结果是势均力敌,明军稍占上风。事后,济尔哈朗向皇太极报告斩杀明军2000人,但实际上明军的损失并没有那么大,洪承畴向崇祯帝报告阵亡738人。
这一战给了洪承畴以信心,他决心在半个月之内再次发起对锦州的解围之战。而多尔衮、豪格也率军前来换防济尔哈朗,洪承畴又将面对经过休整的这支清军。
而辽东巡抚此时也是信心满满,给崇祯皇帝上奏疏说:
乃锦三月未解,盖以二十年以来,未能与逆奴长久扑砍一阵。所以数月间,多方鼓舞,先作其气,先壮其胆,今有此几番战胜。军声已振,解围有望,目下唯侯机缘一凑耳。 ——《清史史料》,乙编,第4本,第312页,中央研究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书刊,1936
这种信心来自明清双方在松山和锦州之间的反复争夺中,明军总体并不处于下风,朝鲜人说:
时清人与汉兵相持,自春至夏,清国大将三人降,二人战死。汗闻之,忧愤呕血。 ——《李朝仁祖大王实录》,十九年九月庚辰
其实锦州城中的祖大寿虽然被围,但祖大寿派人出城传递信息说,城中的粮食尚能支撑半年,只是缺乏柴薪,并建议对于清军应该以车营逼之,切勿轻易交战。
鉴于战事已经趋白热化,在大凌河一战中投降的祖泽润等人给锦州城中的祖大寿写信,他们害怕锦州城中粮尽,自己的家小性命难保,想让祖大寿将他们在锦州城中的家小59人全部放出,并劝降祖大寿,祖大寿对此置之不理。
洪承畴想要继续发动对锦州的解围,清军方面对于局势也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七月二十三日,在广宁一战中投降的清军固山额真石廷柱上疏皇太极说:
第明国京都,依祖大寿为保障,遭此围困之急,日夜发兵救援。近值八九月间,天气凉爽,度彼此与我国并力一战。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6,崇德六年七月丁酉
对于当前的局势,石廷柱给出了几点建议,可以大致总结如下:
一、确定打援为主。需要大败锦州援军一阵,则各处援辽之局破矣。
二、发挥骑兵和红衣大炮的威力。依旧实行屯田,然后派遣精锐随时等待战机,明军一旦扎营,则以骑兵列其四周,以红衣大炮攻击明军营地;如果敌营稍动,则以骑兵冲击,驰骋于锦州、松山、杏山,以此大创明军。
三、利用明军粮食保障做文章。明军援兵从宁远至松山,带来的粮食不过六七日,如果挫其锋芒,数日明军就将因为粮食不足而退去。而清军则可以伺机在其回军的险要之处掘壕沟截击,然后以大军尾随其后,前后夹击,明军进退无路,必致失败。
四、火炮、骑兵、壕沟等协同作战。以骑兵四面远围明军,夜间则加紧挖掘壕沟,白天则以炮火轰击。明军想要战有壕沟阻隔,想要退有骑兵围困。一两日之间明军必定自生变乱,而清军则可以坐待明军之毙。
五、分析了明军的指挥系统。洪承畴被令救援锦州,出于万不得已,虽在松山之间妄张声势,实则是明朝皇帝逼迫,并非才能出众、踊跃赴义之人。
石廷柱的分析基本与后来的局势发展一致,颇有先见之明。
石廷柱、张存仁原本都是明军中层将领,先后降清,他们提出的建议,不得不说还是很有见地的,给皇太极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五月到七月间,洪承畴的大军与清军在锦州与松山城外相持良久,很显然这是救不了锦州的,在北京的崇祯着急了,他要的可不是这样的持久消耗战。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主张快速交战,崇祯下令,让洪承畴率领主力全力救援锦州。
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出援锦州。这一次明军算是倾巢出动,合计八总兵,十三万兵力。因为人马太多,洪承畴先率领六万人马先行,余军后行,在松山进行集结。
二十八日,明军已经抵达松山。
二十九日,明军大部已经抵达松山,松山与锦州之间的乳峰山成为明清双方争夺的焦点所在。洪承畴抢占了乳峰山的西侧,并在东、西师门分别扎营。乳峰山距离锦州城仅有五六里,援军只要过了乳峰山,实际上就到了锦州城下,所以此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洪承畴在乳峰山和松山之间挖掘壕沟,立七营,骑兵则驻扎在乳峰山东、西、北三面。
明清双方交战,战斗一度十分激烈。
清军报告阵亡103人,另有固山、牛录等将领20人,这个数据显示出来的将领阵亡率很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清军在战斗之时,将领往往冲锋在前,所以阵亡的比例很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
对于前线的战事,北京的崇祯皇也是焦虑不安。
上曰:“奴围锦州已久,近洪承畴虽报两捷,围尚未解,奴亦不多,只是更番取胜。万一锦州有事,七城亦难固守,如何而可?”
新甲迟未对。
上曰:“卿部有何方略?”
新甲言:“关外虽报两捷,亦未敢堂堂一战。还须多方以误之,或夜斫其营,绝其粮道,解得锦围才好。”
上曰:“洪督师久在行间,他岂不晓得?今只粮饷缺乏,须要火速接济,他本色米豆十分吃紧。督师在关外一年有余锦围未解,松杏诸处亦戒严,须如何退得奴去?”
新甲奏:“奴只用炒米吃水度日,我兵却要银米,所以接应为难,现今祖帅在锦亦尚支持得过。”
上曰:“奴酋前攻锦城,挖其东关,夷丁叛去,亦是可怪。且奴自送死,尚无奈他何,还说怎么犁庭扫穴?”
八月六日,多尔衮、豪格报告击败明军三营,并㶡马匹550匹,并言明军数量众多。皇太极立即派人下令:
敌人若来侵犯,王等可相机击之。不来切勿轻动,各当固守汛地。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崇德六年八月丁巳
到了八月十一日,前线的多尔衮、豪格向皇太极请求,让在沈阳的济尔哈朗赶紧带着人马支援前线。多尔衮所率领的军队超过5万,而且是七月采取防患的部队,经过了充分的休整,仍然要求皇太极派遣救兵,可见洪承畴给予前线清军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皇太极得知之后,心急如焚,下令让济尔哈朗留守沈阳,自己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原本十一日就将出发,但因皇太极鼻中流血,所以延迟了三日,于十五日率领大军向锦州而来,皇太极一路疾驰抵达前线。
皇太极登上高地,查看明军的阵营,只见明军阵营齐整,步兵在松山城北,骑兵在松山东、西、北三面。
皇太极说:
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也就是说,明军的阵营,前重后轻,这一布局上的弱点被久经沙场的皇太极捕捉到了。既然明军的问题在后,皇太极有的放矢地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在锦州至南海角之间,挖掘三道壕沟,各深八尺,宽丈余,以此来包围明军,切断明军松山、洪承畴与宁远、杏山之间的联系。又派遣诸位贝勒大臣,在杏山、塔山、连山等处伏兵
二十日,明清双方大军列阵大战,未分胜负,但洪承畴开始已经有些吃力了,他开始收缩兵力,将七营步兵撤回到送山城扎营,这说明洪承畴的攻击受阻。同时,皇太极命令阿济格率军进攻塔山,夺去了明军在笔架山上的十二堆储粮。
这是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
粮草的重要性,洪承畴自然是知道的,因为洪承畴在陕西任职之初做的就是督粮官,而且他作为一军统帅,也深知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洪承畴将粮草存放在笔架山之上,有几点考虑。
一是笔架山是海中一小岛,紧邻陆地,也算得上比较安全。而且此地更靠近松山、杏山、塔山、锦州登城,可以有力地支援大军作战。
二,为何不将粮草存在宁远,然后转运到前线呢?这绝对是一个愚蠢的做法。因为宁远距离笔架山尚有很长一段距离,由宁远转运,意味着路上运输的距离加长,面对清军骑兵的骚扰,粮草将损失殆尽。
所以将粮仓设在笔架山上,不仅可以有力地支援前线作战,而且也相对安全,若要攻击笔架山,需要越过松山、杏山、塔山数座城池,还是有难度的。
但皇太极用兵确实极为大胆,并一战告捷。
而此时的明军,只准备了三天的粮食,也就意味着三天之后,明朝大军将陷入缺粮的恐慌之中。
给大家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公众号,内容优质, 建议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