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监管要求预定利率新一轮调降仅过去三周时间,不少险企将deadline(截止日期)提前,已经开始行动了。
『A智慧保』观察到,近日,多家人身险公司旗下预定利率3%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产品提前下架,不同机构产品停售时间不一。如某银行系寿险公司的一款终身寿险产品原计划2024年8月31日前下架,现已于2024年8月8日22:00下架。
业内人士认为,提前下架部分人身险产品反映出险企降低负债端成本的紧迫性。人民银行新一轮降息刚刚结束,银行存款利率也进行了相应调降。今年以来,作为衡量各类资产收益率的锚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在下行,目前在2.1%的位置。叠加资本市场波动,险企资负两端承压不断。
“2”时代倒计时
此前,『A智慧保』从业内获悉,金融监管总局8月2日向行业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自9月1日起,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利率高于上限的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这是近一年预定利率再次下调,且去年没有下调的分红险这次也在其中,而传统产品预定利率从3%到2.5%的降幅,也与去年7月底3.5%到3%的降幅一致,万能险保证利率上限则低于此前坊间流传的1.75%。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指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保险业协会发布。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应当报金融监管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预定利率下调符合业内预期,监管要求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控制险企负债成本。这意味着,如果后续为了稳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再度“宽松”,人民银行向市场降准、降息的话,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或会再度下调,以降低保险行业的“利差损”风险。
不仅如此,《通知》还明确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同时针对分红险、万能险的红利演示进行了规范,防止销售误导。
《通知》再次强调了要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各公司在产品备案或审批材料中,应当标明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等销售渠道,同时列示附加费用率(即可用总费用水平)和费用结构。
在华西证券看来,近年来,利率持续走低、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保险资金面临 “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此次预定利率挂钩市场利率调整机制的出台,提高了预定利率调整的及时性,提升了险企的资产负债匹配水平。
双向“赛跑”
去年3月末,监管召集保险业协会以及23家人身险公司座谈。其中有一项调研内容是,重点调研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等公司负债成本情况,以及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公司和行业的影响。这被业内视为降低定价利率的信号。
紧接着,市场频频传出“人身险行业的预定利率从3.5%调降至3%”的消息。从去年4月中旬开始,就有媒体报道,近日监管部门陆续召集了多家寿险公司开会,以窗口指导的名义,要求公司调整产品利率,控制“利差损”,监管要求险企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
“靴子”真正落地是在2023年8月1日。根据监管要求,从去年8月起,普通型产品定价利率不高于3%;分红险产品定价利率不高于2.5%;万能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不高于2%。
当时不少保险代理人在朋友圈向预定利率3.5%时代“告别”。然而,没想到的是,仅一年时间,保险代理人又将向预定利率3%的时代“告别”。
调降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对险企负债端的保费有什么影响?从去年调降前5家上市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表现可见一斑。
据媒体统计,去年前7月,5家A股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合计1.89万亿元,同比增长7.89%。去年前7月上市险企保费增长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寿险公司保费大增。去年1—7月,平安寿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5家公司合计实现保费1.2万亿元,同比增长8.12%。从去年7月单月保费看,5家上市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033.6亿元,同比增长22.33%。其中,太保寿险7月保费同比增幅最大,增长89.76%。
也就是说,低利率态势下,投资人也在和预定利率“赛跑”,争取在调降前买入收益相对高的保险产品。
2023年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成效如何?6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时提到,“去年,我们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取得积极成效”。
李云泽进一步表示,“我们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推动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将其贯穿经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推动保险机构坚持长期投资、稳健投资、价值投资,探索开展长周期考核,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险企“挣扎”
预定利率调降速度加快释放的信号是,金融一方面向实体经济让利,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自我高质量发展的“挣扎”。
预定利率下调对险企会产生什么影响?光大证券认为,短期看,预定利率切换难免会引发市场“炒停售”行为,随着去年8月开始基数逐渐走低,需求提前释放将提振2024年三季度的新单表现;同时受产品切换节奏不同影响,9月传统险与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均为2.5%,分红险2.5%保底+浮动。中期来看,新产品全面落地后,去年以来的两轮产品切换运作导致的需求提前透支或对后续销售形成一定扰动。
但需要指出的是,从长期来看,在低利率环境下,即便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全面进入“2”时代,相较于银行存款仍具有吸引力。
人民银行在7月降息后,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国有大行活期存款下调0.05个百分点,通知、协定和一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了0.1个百分点,二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了0.2个百分点。各家股份制银行这次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在5—20个基点之间,大部分股份制银行调整后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要略高于六大银行。
以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调降后,国有大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8%,股份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85%。
“可以看到本次传统险预定利率下调至2.5%以后,相比五年期存款仍具吸引力,同时分红险和万能险具备提供弹性收益的空间。在挂钩机制建立之后,我们预计传统险预定利率仍将保持高于五年期存款利率70个基点左右的相对优势。”交银国际研报指出。
总体而言,险企先于监管最后期限前下架部分预定利率还在“3”时代的人身险产品,是降低负债端压力的主动积极作为。虽然此轮预定利率调降符合预期,且调降后的保险产品在市场上仍具备一定的性价比和竞争力,但险企仍需要思考资产端的配置,因为调降预定利率不能完全解决当前行业所面对的“利差损”风险。
一周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