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光芒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2024年7月,《七宝英烈寻访录》正式出版发行,它的编撰过程历时两年的筹备,大半年的实地寻访,跨越了千山万水,记录下了英雄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空。
7月31日起,“今日闵行”推出“英烈寻访”系列,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李安民记忆中的父亲——李铁群烈士
烈士简介:
李铁群(1915—1948),江苏铜山人,1915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8年12月7日在淮海战役中因战牺牲。1977年1月2日,解放军第28军政治部批准为烈士,烈士证编号为京烈字第010067号。
李铁群与幼子李安民的两面之缘
李铁群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李安民才刚刚8岁,父子俩一共也只见过两次面,而关于父亲的记忆,也只有这两次的经历。
李铁群是1938年参加的八路军,早年在北京上学,是在其哥哥,也就是李安民的伯父那里读书。李安民的伯父当时还在北京教书,“七七事变”之后,李铁群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当时的青年人大都选择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而李铁群却选择了回到乡下,参加地方部队,在最艰苦的地方抗击日本侵略者。
李安民的母亲不识字,小时候记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带着他东躲西藏,躲开日本人和伪军的搜索。有一次父亲李铁群回来的时候,被汉奸告密,日本鬼子迅速包围了他们家,因驻地村庄上李铁群带领的队伍人不多,全部被伪军包围了,很侥幸的是李铁群和少数战友得以逃脱。冲出来的时候,李铁群肚子上中了弹,他一边捂着肚子一边撤退。李安民说:“父亲像这样的负伤经历至少有两次。”
解放战争的时候,李铁群的一只手因为战斗受伤没有了,不能在前方直接参加作战,转到了政工岗位,担任了营教导员。
见父亲的第二次,是在1945年,李安民才五岁,记忆中他和母亲走了很远很远的路,还蹚过了一条大河,进到山里,找一户人家(交通站),在他们的带领下才找到部队驻地,见到自己的父亲。
当时,李铁群带着队伍在双沟一带,正忙着包围日本鬼子的炮楼,他和母亲吃完中午饭就回来了,这也是李安民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
寻访中,我们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找到了一份李铁群生前的战友李剑锋在李铁群烈士牺牲55周年的时候,写过的一篇《粉身碎骨为人民》。李剑锋淮海战役时任江淮军区独立旅1团2营副政治教导员,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政治部副主任。他在文章里这样真切地回忆李铁群烈士:
“12月7日,是我的老乡、老战友,一个营共同战斗、生死与共、互相关心的老大哥,原江淮军区独立旅1团4营教导员李铁群同志牺牲55周年纪念的日子。
“1948年的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当时江淮军区的部队,在完成碾庄阻击黄百韬的任务之后,配合13纵队歼灭灵璧县国民党第12军238师,进驻豪城,正在准备袭击津浦铁路时,上级传达毛主席的命令,要江淮军区的部队到淮南切断浦口到蚌埠的津浦铁路,断敌后援,保证全歼黄维、杜聿明。据此,部队迅速从豪城地区日夜兼程,开往泗南县双沟、鲍集地区,准备抢渡淮河。
“12月6日晚部队渡河,我们1营是先头营,在先期进入淮南的兄弟部队接应下,顺利过河,于河稍桥登岸,进到十里长山。4营随后过河,又有骡马炮兵,到7日晨7点左右才渡完。部队正准备开进,发现敌机,铁群同志指挥部队,立即疏散隐蔽,自己随即躲藏到附近的高粱秆子丛中,此时,美国造5个头B2重型轰炸机临空,既不盘旋,也不俯冲,径直丢下一串重磅炸弹,其中一个,恰巧落在铁群同志隐蔽的高粱秆子丛上,所有高粱秆子都炸飞了,铁群同志也炸没了,粉身碎骨牺牲了。实在太痛心了。
“部队随即向古城方向开进,执行明光、三界地区津浦铁路的破击任务,打阎集、打沙河等连续战斗,没有机会悼念,更无法造个坟,自然无法寄托哀思。直到渡江后,我们第34军(部队统一整编)担任南京警备任务,我们101师302团驻迈皋桥,才举行一个悼念仪式。但没有留下一点纪念遗物,实在遗憾。
“所幸,他给过我一张在永城照的小照片,是个极为宝贵的纪念品。后来,我在参加警备区会议住山西路招待所时,路对面有个照相馆,就把相片翻拍、放大,加洗若干张,分送老战友,并寄一张到他家乡江苏省睢宁县双沟乡对河流村李光锦(铁群原名)家收,在相片背面写上四句话:淮海大战震全球,横渡长淮歼蒋寇,河稍桥前粉身骨,光荣牺牲美名留(遗憾的是,在相片上把牺牲的日子写错了)表达我对牺牲者的怀念之情,对亲属的慰问之意,寄托我的哀思。
“1950年春节,我收到铁群同志的叔叔李兆伦老人的回信,一片热情,给我很大的鼓励,也是很好的安慰。以后每年这一天,只要在家,我总要翻开照片看一看,表达我的怀念,寄托我的哀思,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在我的眼前。现在是第55个年头了,依然如旧。”
时任江淮独立旅1团司令部作战参谋的魏朝春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中,讲述了“南渡淮河继续战斗”的历程,其中也有关于李铁群烈士战斗和牺牲的经历。
“灵璧解放后,我们继续向淮南进军。1团编为两个梯队,团长率主力部队作为第一梯队先过河;直属营加上后勤民工队的五六百人作为第二梯队,由直属营的副营长、教导员李铁群和我三个人成立指挥小组,主要由我负责。过河后与旅参谋处杨处长联系。
“我们晚上出发,走了二三十里,就进到了一大片的芦苇丛。那些芦苇又大又粗,乱七八糟地倒下来,芦苇茬子到处都是,搞不好把脚戳破了。一直到半夜三点多钟,我们才到了渡口。结果到那一看傻眼了,渡口只有四只小船,码头也乱七八糟的。副营长就问怎么办?我说:‘你派骑兵沿河去找小船,找了以后赶回来,这是一;第二,发动人扛芦苇,把码头搞起来。’很快地,大家从很远的地方扛来芦苇,把码头给弄起来,骑兵也找到了十几条小船。我们就组织人上船,马、骡子泅水,从水里走。天快亮时,我们第二梯队基本已过河。
“过河以后,我上去一看,我们的人员都在那整齐坐着。其他部队的一二百个民工,在那烤火的、闲谈的,很散漫。我跟他们讲,你们赶快走,不能留在这。讲了也没人动。李铁群教导员说:‘杨处长没找到,也没看到旅部的人。’我一看天亮了,这里可不是安全地方,我们商量后决定:立即离开渡口,前面两里多路有个村子,先上那去。副营长带着我们的人转移了,我最后走的,看到李教导员在村头的一棵树底下站着。我说:‘李铁群,我们部队走完了,你赶快走。’他说:‘你走,我也马上走。’我就骑着马走了。我刚进村子,敌人的飞机就来了,沿着河飞得很急,向着小船打,那火光都看得清清楚楚。它打了以后转回来就开始丢炸弹。
“我进村以后,赶快派人维持秩序,村子里任何人不准进出,分散隐蔽。敌机轮番轰炸,直到中午以后才停止。我叫人去渡口那看看,他们回来讲,到处炸得都是大坑,一个接一个,死尸遍地,真惨啊。我们的李铁群教导员也找不到了,估计他已经牺牲了。”
烈士的人生只有短暂的33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投身于革命斗争当中,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是我们现在的人都难以想象的。牺牲后,烈士粉身碎骨,也没有留下可供纪念的物品,留下的只有一股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烛照着后人前赴后继,从而成就了伟大的解放事业。
寻访记录者:胡建华
图文:摘选自《七宝英烈寻访录》(有删减)
编辑:施嘉璐(实习)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