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提到张幼仪,总是同情她被丈夫抛弃,敬佩她成了“中国第一位近代女企业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靠着哥哥的权势谋得职位,在战时发国难财。
新中国成立后,她便逃往了香港,后来又搬到美国最昂贵的别墅区。
不少人将其引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人物,但和林徽因一比却是高下立判。
不幸的婚姻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宝山)的一个医、儒、商并举的大家族。
张家祖上靠贩盐起家,到张幼仪曾祖父时通过行医谋生,祖父则成了四川县令。
后来父亲继承了家族医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积累了不少财富。
到张幼仪这一代时家庭人丁兴旺,共有8子4女,张幼仪排行第八。
为了让家族更上一层楼,张家人也是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几乎是倾尽家财供每一个孩子读书和出国留学。
张幼仪幼时的读书启蒙是跟着家里的书塾先生,后来书塾停课之后就没有再读书。
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二哥和四哥一直非常支持妹妹继续读书,最终她才得以进入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后来,四哥张嘉璈在担任浙江都督秘书期间,通过巡查学校,认识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海宁的富商,也是镇上的首富,素有“硖石皇帝”之称。
张嘉璈对徐家非常满意,有意将妹妹嫁出去,两家联姻共同扶持。
徐申如
1915年,在父母之命的撮合下,两人见到了对方的照片。
穿着一身西装的徐志摩对于穿中式旧服装的张幼仪十分嫌弃,暗骂她是“土包子”。
婚后,徐志摩也常常以“新青年”的身份自居,对这位传统的妻子十分冷漠。
不过,徐志摩却也并非是一个完全的“新青年”。
他反感包办婚姻却不能严词拒绝,他厌恶张幼仪却又与对方生了孩子,实在看不出新在哪里。
离婚风波
1920年,夫妻俩在张家二哥张君劢的要求下,同往英国留学同居。
在这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并隐瞒了自己结过婚的经历。
后来,两人交往逐渐加深后,林徽因才知道徐志摩早已娶妻,并且还要为了她离婚。
这让林徽因看清楚了徐志摩的真面目,次年便回国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然而,徐志摩却并未因此放弃离婚。
当时在认识林徽因的时候,张幼仪却恰好怀孕了。
徐志摩为了避免被这段婚姻拖累,坚决要求妻子打掉孩子。
张幼仪害怕地说道:“我听说打胎是会死人的。”
徐志摩却出言讥讽到:“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呢,你见别人都不坐火车了吗?”
最后,还是张幼仪的二哥出面表示自己愿意收养这个孩子,才让妹妹生下了孩子。
张幼仪与二哥张君劢
尽管如此,徐志摩离婚的要求却仍然没有改变。
这一次,张幼仪没有再执着,但她向来是个传统的女人,就对徐志摩说道:“要离婚也可以,但是要双方父母同意。”
徐志摩当然不肯,一来父母肯定不同意,二来林徽因即将回国,他实在等不及了。
最终,两人签署了中国第一份离婚协议,而徐志摩对于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离婚的男人反而感到十分兴奋。
徐申如听说这件事后,对儿子十分失望,写信给儿媳称:“往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财产都留给你!”
尽管婚姻不顺,但能够得到娘家和婆家这么多人的关心和财务上的支持,张幼仪在那个时代的女人中,恐怕还算不上悲惨,比她过得惨的大有人在。
回国从商,支持抗日
张幼仪说:“她的人生以柏林为分界点。去柏林前,她害怕离婚,渴望被爱,自卑到了极点。去柏林后,她被迫离婚,痛失爱子,也因此变得无所畏惧!”
1922年,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后去了德国柏林留学。
4年以后回国,成为了东吴大学教授德文的老师。
然而,仅仅一年后,她就从老师变成了商人,创办了云裳服装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事实上,这家公司是在公公徐申如和二哥张君劢的共同注资下才开办的。
张幼仪一个老师,没有专业学习过管理学,却一下子成了总经理,自然是公公出于愧疚做出的补偿。
因此,很多人吹嘘她是“中国早期女强人”,多少有些注水的成分在。
后来,抗战爆发后,服装生意也大不如从前,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而此时,哥哥张嘉璈又当了中央银行的总经理,于是在他的支持下,张幼仪又成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
张嘉璈是一个比较有气节的银行家,当时无论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蒋介石统治时期,都会蛮横地干涉银行的财政,致使国家金融崩溃,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
张嘉璈为了稳住银行的金融局面,拒绝过袁世凯,也得罪过蒋介石,一生不置私产。
所以抗战爆发后,张幼仪在他的建议下,带动了上海女子变卖珠宝首饰,用于支持抗日活动。
张嘉璈
资本家本性
然而,我们说过,张幼仪其实并没有多少才华,对于金融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大事都是在哥哥们的影响下办成的。
后来,在中国民主社会党担任领袖的二哥张君劢靠自己的关系,把妹妹扶到了党内财务管理的位子上。
并且,两人因为得到了国民党的内部消息,就开始提前囤积军服染料和棉花等物资。
等到全面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些物资就成了稀缺资源,张家便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卖出,靠发国难财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是所谓被抛弃的旧式女子,独立自主开创精彩人生的故事。
也正因此,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时候,张家人才会集体逃往香港,从而避免遭到战后清算。
张君劢
1953年,张幼仪嫁给了香港医生苏纪之。
这位苏医生自己开了一家大诊所,聘请了不少医生,并将财务工作交给了张幼仪负责。
结果张幼仪却克扣了同在诊所工作的远亲陆锡瑶的工资。
陆十分不解跑去询问:“为什么发放的工资比原定的少了三分之一。”
张回答说:“工资不是按照整日计算,而是按照小时计算的。”
后来,她还给陆送吃剩的鸡骨头和只能直接扔的旧衣服,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赔罪。
20年后,苏纪之去世时将遗产留给了张幼仪,让她遣散医生,变卖诊所。
唯一的要求是,给员工们支付3个月的工资,以便他们安顿家庭。
而张幼仪则充分发挥了资本家的头脑,只给众人发了一个月的工资。
随后,她自己带着巨资飞往美国,在纽约中央公园购买了全球房价最贵的别墅。
反观林徽因才华横溢,一生为中国古典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家满门忠烈,族中无数亲人为国捐躯,为抗战出力。
林徽因自己也曾为支持抗战东奔西跑,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留在国内发光发热。
她并未破坏徐志摩的婚姻,却由于被多个男人追求而遭到造谣抹黑。
墓碑上的“四个字”
有人曾经过问张幼仪:“你到底是否爱过徐志摩?”
她沉思了片刻后说道:“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离婚后的张幼仪始终没有忘记徐家二老,并始终把自己当做女儿一样孝顺公婆。
这是她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也是她作为一个坚强女性的标志。
徐志摩、张幼仪和徐家父母
但要以此作为两人相爱的证据恐怕是不够的,徐志摩带给张幼仪的更多是痛苦与无助。
比如1922年刚生下儿子后就被逼着离婚,她得不到丈夫的经济支持,以至于要写信给公公称:“身无分文,无钱读书。”
这倒不是假话,张家虽然颇有家资,但家中还有尚未长大的孩子需要用钱,已经出嫁的张幼仪自然不在供养之列,除非她向自己的哥哥寻求帮助。
幸好徐申如出钱资助了她,还写信安慰道:“好好读书,羞死孽子!”
后来,徐志摩离婚后就彻底不顾孩子,以至于次子因腹膜炎最终客死他乡。
想来,这也是张幼仪对徐志摩彻底失望的时刻吧。
然而,当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她却亲手为对方缝制了一件西装。
在徐死后,也是她拜托弟弟去收殓遗体,一手安排葬礼。
这到底是处于对徐家的恩情,还是出于那份未曾获得的爱情就不得而知了。
晚年的张幼仪曾经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
的确如此,张幼仪的前半生从没有过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小时候她听父母的话,同意了包办婚姻,结果却引出了一场不幸的婚姻。
结婚后,她按照徐志摩的喜好,开始改变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己的追求。
离婚后,虽然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却在支持抗战的问题上首鼠两端,最终跟着哥哥倒行逆施,学会了资本家和买办的那套行事方式。
1988年,张幼仪在睡梦中去世后,儿子在她的墓碑上刻了四个字“苏张幼仪”。
苏自然代表晚年的丈夫苏纪之,看似和徐志摩没有一点关系,透露出对徐志摩的强烈讽刺。
但说到底,徐志摩对她的影响反而更加深刻。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两人也一直有书信往来,大多数内容都是聊起父母和儿女的近况,言辞间语气十分平静。
张幼仪是否爱着徐志摩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她晚年时对徐志摩恐怕已无多少恨意。
而从她自身来说,如果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看待她,她已尽到了家庭中所有应负的责任。
她并不像林徽因那样凡事做得完美,不像当时的很多名人那样无私爱国,但却也并非是一个完全大奸大恶之人。
或许正如梁实秋先生评价的那样:“她是一位极有风度的少妇,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她没写过文章,没做过宣传,没有说过怨怼的话,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尽了她的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