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祠堂,半部村史。
名为青峰岭的一条蛇形咀山脊上,一座宗祠熠熠生辉,该宗祠宽敞明亮,造艺精美,气势宏伟,内部的房檐、衔、挑梁等雕梁画栋颇具徽派建筑风韵。这就是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洪氏宗祠,于2005年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宗祠
近年来,东至县洋湖镇青峰村巧用“古祠堂”,发扬“新风尚”,联动村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老年大学、活动广场及田园综合体积极拓展移风易俗,打造文明新阵地。让乡村文化建设更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更加具有人文情感和历史托底。
“老洪,你也是去祠堂开会吗?”“对啊,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是我们自己的事,要一起商量办。”
为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工作,青峰村两委召集村民在洪氏祠堂内开起了“板凳会”,原本寂静的山村,变得格外热闹。
村两委成员详细介绍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回答村民们提出的问题。该村坚持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原则,针对户籍不在本地人员、外嫁女等是否参加二轮土地延包的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洪氏祠堂,青峰村还积极推进二甲里祠堂的修缮工作,将其打造为移风易俗的新阵地。“置办酒席不超过12桌,乡邻亲戚随礼不超过400元。”青峰村祠堂内明确了置办酒席、随礼的标准,把移风易俗的口号,转变成明确、规范的实际举措,让移风易俗推进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以前我们这里人情往来‘份子礼’负担很重,婚丧嫁娶的随礼要千儿八百元。现在我们利用祠堂阵地宣传政策,树立新风尚。不但人情往来礼钱少了,相互攀比和铺张浪费现象也在不断减少。”青峰村党支部书记江国栋说道。
近年来,东至县充分运用道德评议、文明实践、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小举措”,巧用祠堂阵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各项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全面助推乡风“大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唐淳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