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广电
广播从没离开过乡村。随着社会发展,乡村广播还有了新的功能,比如防汛防火宣传警示、徒步旅游指导救助等。这些应急功能,随着乡村的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月3日,吃过午饭后,门头沟区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喊来村两委成员王鹏,两个人从办公室里拿出一个圆盘形的可移动喇叭,安装在车顶上。王进生开车,王鹏坐在车里,开始巡逻广播。
当天的天气预报显示,下午门头沟山区或有雷阵雨。门头沟区发布提示,经历了几次强降雨后,山区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清水镇所在的野山野沟进入封控状态,提醒游人及居民关注预警信息,确保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汽车走过村道,喇叭里的声音穿透山谷。在今年汛期,久违的山村大喇叭又回归人们视野,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防汛的信息。这也是去年暴雨中,山区村民们总结出来的抗洪经验——响彻村庄上空的广播,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8月3日,门头沟区发布新的预警信息,下清水村干部王鹏通过车载喇叭向全村播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洪水之后,大喇叭重新响起
2023年的洪水中,下清水村的几处大喇叭全部损毁,包括一组安装在村委会房顶的喇叭,也因为村委会房屋塌陷而损坏。
洪水来袭之后,原本被各种新的通信方式替代的大喇叭,显示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王进生说,洪水中断电、断网、断路,他们在村庄内的交流和沟通,都显得格外艰难。于是,王进生找到了一个原本防火巡山用的小喇叭,安置在临时村委会的墙上,暂时充作固定的喇叭。这个临时安装的喇叭,在抗洪和随后的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久之后,村里又买了几个新的便携式喇叭,村两委成员每人一个,放在车顶,定时开车在村里广播防汛防火等各种事项。
微信群发布的信息,未必能及时通知到每一个人,而广播,这种带有“强制送达”特点的传播工具,则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候,达到通知和传播的效果。 在突发灾害来袭时,原本被人们淡忘的广播,突然变得重要起来。
而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应用,用广播进行信息传达和沟通的效果正变得更强。
在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村支书刘书会从抽屉中拿出一份文件,封面最顶端,一行大字写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7月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文,是刘书会自己打印的,就在决定发表的那天,他在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里的大喇叭中,向村民们读了这份最新的文件。
8月3日,门头沟东胡林村,村支书刘书会讲述村里广播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只是这样的感觉,很多年都没有了。深居山村的人们,重新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中,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刘书会想着,以后会不会有更多人,在山脚下的村庄里,静静听一会儿穿透山谷的广播声。
乡村广播,改变山里的世界
很长的时间里,刘书会都在外面工作,和走出山村的年轻人一样,儿时的记忆,在城市中越来越遥远,却又越来越清晰。
小时候向往外面的世界,但当年的深山村庄,了解世界的途径很少,挂在房檐下的广播,就是唯一的渠道。每天早中晚三次,天下大事、政策方针、逸闻趣事,都在声波中。儿时的刘书会最喜欢下午四点半的广播,那个时段,会播各种各样的小说、故事。他记得最清楚的,是广播里播《高玉宝》的时候,每天下午四点半都会准时坐在房檐下收听。
其实,中国乡村广播的历史,远比刘书会记忆中的更久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最早的乡村广播,但当时覆盖面很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广播体系。1949年,我国提出“发展人民的广播事业”。1950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1955年,明确提出“发展农村广播网”。1956年,《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规定:“从一九五六年起,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五年或十二年内,基本上普及农村广播网。”
京西门头沟的山里,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广播。在清水镇下清水村,王进生仍然记得小时候的广播匣子。那是一个黑色的小匣子,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挂在房檐下,听广播、维护这个小匣子的畅通,是每家的大事。一旦匣子不响了,就要立刻找电工维修。这个小小的匣子里,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村庄的未来。
8月3日,门头沟区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站在村里临时安装的大喇叭下。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祥辉在“新中国农村广播七十年变迁史”中写道:“可以说,广播是1949年以后国家和农民之间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整合媒介……通过农村广播网,国家的声音可以传递到乡村田埂。”
更不用说,广播有着极其广泛的功能,国家大事、农业技术、文化观念,莫不是通过家家户户的小喇叭和村村寨寨的大喇叭,传到每一个村民的耳中,从一点一滴开始,改变延续数千年的乡村文化。
时代变迁,广播内容与时俱进
通信滞后的年代,一个山里的大喇叭究竟有多重要?门头沟清水镇上清水村农林技术员薛华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早晨都在广播声中起床,转播的节目播完后,早饭也刚刚吃完,村干部们开始用大喇叭喊话,喊大家下地。那时候地里种玉米、谷子,也种一部分小麦。当时的小麦产量不高,是庄稼里的“奢侈品”。
村里的广播有两种,家家户户房檐下的小喇叭和村里的大喇叭。大喇叭不止一个,分散在村庄里,确保每一个村民都能听到。在当时,村里的大喇叭都有专人管理,除了转播国家和地方的广播电台节目外,村里人自己使用需要格外严格的程序。
历史数据显示,到1973年,全国95%的生产大队和91.4%的生产队通了广播。广播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乡村,广播中的信息,深入到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王进生说,那时候,村里的大事小事、生产经营、村庄建设、文化生活,都和广播息息相关。广播里的政策,是村里农业决策的依据;广播里的故事,很快就会在村民中流传;广播里的歌曲,人人都能开口唱几句。农忙之余,人们会凑在村中心的大喇叭附近,那里是村里的信息传播中心,也是老人们的活动中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延续数十年的乡村集体生产模式,转型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了京西的大山深处。
1982年1月1日,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这些信息通过广播,传到东胡林村后,彻底改变了刘书会对于农业的认知。建在永定河支流清水河边的东胡林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山区农村,这里曾经出土1万年前的农耕遗迹。刘书会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村庄和农田,一大部分在山坡上,过去几十年中,村庄渐渐从山坡上转移到山脚下,人们在河边和公路旁开垦新的农田,建成了新的村庄。
从集体经营的生产大队,到家庭联产的村庄,乡村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早晚下地回村时,整齐壮观的村民队伍渐渐消失了,村里的大喇叭下面,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整理家园,耕作自己的责任田,从共同劳动变成了家庭协作,大喇叭的作用,也因此慢慢淡化。广播中仍然有时事新闻、小说歌曲,但在村里,广播室的工作慢慢变少了,变得更加生活化,更多是通知村里开大会、分发物资。
在下清水村,王进生也同样在感受广播的变化。从村里广播室发出的信息,变成了谁家有红白事、哪儿修路请大家绕行等日常信息。村里对大喇叭的管理也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只是想用喇叭的人却变少了。
8月3日,门头沟上清水村文化活动中心房顶上,村里新安装的大喇叭。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但广播依然还在影响着村庄,比如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大潮中,广播中全国各地的信息与经验,让下清水村的人们,有了最初发展集体企业的想法,并在随后的时间里,把想法付诸实践。
直到电视开始普及,广播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王进生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买回来第一台电视,那是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如今回想起来,不像电视,更像一个小小的显示器。这台电视机放在村委会,当时的大队队部,每天晚上都会吸引不少村民观看。从第一台电视买回来开始,很短的时间里,村里的电视越来越多,新的信息来源,逐渐替代了广播,成了村民们了解世界的通道。大喇叭依然挂在村里的高处,但它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少了。
不曾消失,大喇叭一直都在
即便在山区,发达而多元的现代通信,也让许多人觉得,乡村大喇叭可能真的落伍了,电话、手机、短信、微信……在山村里,留守的老人中,也有网络时代的达人,他们玩微信、刷抖音,甚至自己也会拍短视频,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儿女、孙子们视频通话。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人依然保持着原来的习惯,和现代通信工具之间仍有隔膜。王进生觉得,这些尚不能熟练使用手机的老人,可能是广播最后的用户。
广播真的要消失了吗?实际上,它从没有离开乡村。在全国,为恢复乡村广播信息传播的功能,许多地方都利用新的传播技术,结合互联网推进乡村广播“村村响工程”。2012年,北京市将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门头沟、昌平、密云、延庆等山区的乡村,都是村村响工程的建设地。
随着社会发展,乡村广播还有了新的功能,比如防汛防火宣传警示、徒步旅游指导救助等,这些应急功能,随着乡村的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走进门头沟山区,不论是景区、村庄附近的山沟,还是人烟稀少的野山野河,都能看到应急广播杆。广播杆上有感应器,有人靠近时会自动广播。比如山林中,一根矗立在山坡上的应急广播杆,随时会播放“您已进入森林防火区域,请勿携带火种上山,请勿在森林防火区内吸烟、燃放烟花爆竹……”
8月3日,门头沟上清水村,村支书赵素娟坐在广播室的窗前,向村民广播防汛知识。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村庄里,大喇叭也依然发挥着作用,清水镇上清水村村支书赵素娟介绍,平常村里的婚丧嫁娶、文化下乡、防汛防火,都会用到大喇叭,而且现在的大喇叭比以前更方便,可以在广播室播放,也可以远程控制,无论是提前制作好的广播内容,还是临时发布通知,都可以在手机上一键操作。
乡村振兴中,广播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赵素娟有许多制作好的广播小简报,比如一份乡村创卫的简报,一张小卡片上,汇集了信息动态、政策法规、垃圾分类小知识,只有短短三四百字,却同时配了多幅小漫画,既可以做宣传卡,也是广播稿。简报上的内容,可以提前录好,一键播放,也可以直接输入文字,用AI转化语音播放。
2023年以来,北京市推动平急结合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至今已经在多个区域安装新型的应急广播,上清水村是最先安装的村庄之一,新广播功能更强大,可以在断电、断网的极端条件下,仍坚持工作数天,保障正常的通信功能。赵素娟的手机里,也即将多一个新的功能,连通村口新安装的应急广播。
好文共赏请转发 有话要说请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