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援滇路,奋楫笃行家国志。
2021年至2023年,闵行区派出多批援滇干部人才远赴云南省昭通市和保山市,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他们接过援滇接力棒,带着闵行人民的深情厚谊,满腔豪情、锐意奋进、实干担当,给当地留下了一批惠民利民项目,还带去了如清风般的新理念新经验。
为进一步做好东西部协作工作,展示好闵行援滇干部人才风采,“今日闵行”推出“援滇风采”系列,由援滇干部人才们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传递他们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话。
从海那边到山那边
文/朱旭晖 挂职岗位:隆阳区农业农村局 副局长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上海闵行到云南保山隆阳区的两年援滇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不同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让我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与蜕变。两年时间,我逐渐融入当地生活,克服了种种困难,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沪滇项目申报阶段实地调研
沪滇项目申报阶段实地调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山的风土人情与上海大相径庭。从繁花之城到边陲之城,从繁华都市到山水之乡,适应的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收获。我发现保山人特爱吃“苦”,在保山,苦菜、苦瓜等带有苦味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相信,吃苦味食物可以清热解毒,增强体质。这种饮食习惯反映了保山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质朴、简约的生活方式。
不仅在饮食上爱吃“苦”,保山人更在生活中展现出“能吃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表现出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态度。在隆阳区政府的墙上有一句话——“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学习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沪滇项目申报阶段实地调研
沪滇项目申报阶段实地调研
“苦尽终有甘来”,就像保山隆阳的小粒咖啡一样,苦涩之后终会品出那一抹甜美。在东西部协作机制的牵线搭桥与大力支持下,新寨村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厂逐步建立起来,咖啡从一粒豆子到一杯香浓咖啡的过程愈发完美。咖啡的一产二产三产全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品质也日益提升。
在提升咖啡豆品质的同时,新寨村确立了“咖啡庄园化、庄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按照“十百千万”进行整体规划,即建设10个咖啡庄园、100户农家咖啡小院、1000亩咖啡精品基地、10000亩咖啡园,塑造新寨村咖啡种植、加工、生产体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
自2022年以来,新寨村的农户彭安奎成了这场咖啡变革中的受益者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他家看咖啡树、品咖啡,他也借此机会开展了咖啡树认养活动,目前已有100多棵咖啡树被认养。他的收入也逐年增加,2022年咖啡种植收入达4.5万元,2023年更是攀升至7.5万元,增幅达66%,其中咖啡认养收入26800元。苦尽甘来,彭安奎的故事正如那一杯咖啡,从苦涩走向甘甜,饱含着希望与喜悦。
走访挂包脱贫户
“玉不琢,不成器”,援滇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当地人民,更在于自我雕琢和成长。我把这次援滇经历总结为“黑、白、无、长”四个字。黑,不仅仅是皮肤变黑了,更是对工作的执着和坚持,是在烈日下汗水滴滴的付出;白,不仅仅是头发变白了,更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无,是无怨无悔,是对援滇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长,是长期坚持,是在艰难险阻中持续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
实地考察已建成沪滇协作项目后续运营管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两年里,我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保山的变化。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每一个故事都是心灵的洗礼。援滇工作让我懂得了坚持和奉献的意义,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愿意继续这段旅程,为保山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今日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