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8月15日电(记者刘海)“脚下几许沙,手持一杯酒;依偎在窗前,眼前一片绿。——当年我在这片荒滩上梦想的未来,如今终于成真了!”王旭东有些激动地说。他的身后,徽派建筑风格的酒庄典雅静谧;眼前,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一眼望不到头。
王旭东是位于宁夏青铜峡市的容园美酒庄庄主。2000年,他带着在广州创业攒下的“第一桶金”来到宁夏,在贺兰山东麓甘城子核心产区开启逐梦生涯。
“我第一次喝到宁夏葡萄酒时,就感觉特别好,希望有一天也能拥有一片园子,酿造美酒和亲朋分享。”王旭东说,自己大学里学习种植专业,并不觉得种葡萄是件难事,然而,“现实远比想象骨感”。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连棵草都没有,大风一吹石头满地跑,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平整土地。工人们干活都包着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有时候连男女都分不清。那两年我几乎没穿过干净衣服;洗完脸,盆子里半盆泥沙、半盆水。”垦荒时的艰辛,王旭东仍历历在目。
平田整地、通电修路、开凿防洪沟、引来黄河水……2002年,戈壁滩上终于建起葡萄园。在政府支持下,王旭东先后从国外引进赤霞珠、美乐、西拉、品丽珠、马瑟兰、马尔贝克等脱毒葡萄苗木,并对蛇龙珠等进行大面积栽培。
“比如盛产于阿根廷的马尔贝克,当时在中国产区还比较稀奇,因为它比较偏爱高海拔地区,而且大部分酒庄用它来调配混酿葡萄酒,但是宁夏独特的风土赋予了马尔贝克新的生命力,用这个品种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果香更浓郁。”王旭东说,2018年酒庄推出马尔贝克单酿,一举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大金奖。
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度左右,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温和,土质以淡灰钙土、砾石土和风沙土为主,干燥而贫瘠的土壤限制了葡萄树过多吸水,使其根系尽力生长,以吸收更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与矿物质。
独特的风土条件使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香气、色素、糖酸度表现优异,是业界公认的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和酿造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
随着贺兰山东麓产区的独特风土和发展潜力被充分发现,越来越多的葡萄酒“追梦人”汇聚贺兰山下,拓荒种地、建设酒庄、酿造美酒。
为做好“葡萄酒+生态”文章,宁夏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推进40余万亩荒滩地变成了绿洲,葡萄园区变成了拦蓄工程,实现了葡萄酒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有机融合。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早已将贺兰山东麓这片土地染成了绿色。
得益于生态环境改善,一些酒庄开始尝试将葡萄酒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的志辉源石酒庄,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崔璐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说:“真没想到这里过去是采砂坑!现在建成了这么漂亮的酒庄,到处绿油油的,风景很秀美。”
庄主袁园介绍,过去10多年间,酒庄累计建成生态林8000多亩、修复废弃矿区6000多亩、种植酿酒葡萄3000多亩、经果林1000多亩,将废弃矿坑打造成为集葡萄种植加工、葡萄酒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酒庄。
“2014年酒庄正式对社会开放,大量游客前来旅游、研学,酒庄的葡萄酒也借此机会热销。”袁园说,仅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酒庄接待游客就超5万人次。
“现在昊苑村已建成19座酒庄,10余家民宿投入使用。近七成村民在葡萄酒产业链上务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8000元提高到2023年的22800元。”昊苑村党支部副书记艾晓保介绍说,葡萄种出了产业,也种出了风景;不但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实现了村民的绿色梦和致富梦。
截至2023年,宁夏酿酒葡萄基地开发面积60.2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近40%,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已建成酒庄130家,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12亿元。
(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