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近日在北京举办“2024年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
与会专家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当前就业形势、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政策性岗位扩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而系统的讨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波动,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失业率大体相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综合性就业目标,不仅追求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就业状态,还强调就业的质量。
与会专家表示,过去,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往往被对立,认为实现充分就业才谈得上高质量就业。但就当前情况而言,促进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是一致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增进劳动者福利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低就业质量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具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劳动时间过长占用了过多的就业岗位,不利于高质量充分就业机制的形成。
对个人来说,工作时间过长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带来压力、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来说,工作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生产力降低,还会影响家庭关系、降低社区参与度以及降低生育率,导致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下降。对经济发展来说,国际劳工组织研究表明,适当缩短工作时间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在经济衰退期间,缩短工作时间可以减少企业裁员数量,同时保持员工的就业和购买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8.7个小时,比上月增加0.1个小时。
近10年来,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长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均工作时间49个小时,比2014年增加2.4小时。
与会专家指出,如果遵守劳动法工时制度规定,将周均工作时间从49小时降低到44小时,意味着每年将增加5340万个就业岗位。这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将周均工作时间降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有望增加2亿个就业岗位,这对于我国进一步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较为有限。一方面,最低工资的影响更多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实践中的工资水平明显超过最低工资,受到最低工资直接影响的劳动者比重很低,最低工资往往在失业保险金、加班费用、基本工资和休带薪假中起到锚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际受益人群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就业群体,通常从事灵活就业或者临时性工作,权利意识薄弱,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与会专家指出,社保缴费和劳务派遣制度对企业用工影响更大。社保缴费过高不仅会影响企业用工方式,还会降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用工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