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按预定计划,金城反击战役第一步首先攻歼轿岩山及梨实洞、北亭岭、金城川以北之敌,第二步会攻梨船洞一带之敌,尔后巩固即得阵地,吸引敌方来攻,借此大量杀伤和消耗敌有生力量,并在有利情况下继续向南扩张战果。
1、20兵团的选择
战役发起后,第一步作战任务很快完成,但转入第二步作战时,却不能按预定计划打下去了。
这主要是因为战前筹划时对梨船洞一带的敌情判断与战场实际情况发生了较大偏差。
战前,志司和第20兵团均判断,位于韩军第一防御地带后沿的梨船洞地区,就其地形价值来看,应是韩军金城突出部防御体系的“坚强的抵抗中心”,因而估计一线主阵地被突破后,韩军主力很可能全线收缩至梨船洞一带固守顽抗。根据这个判断和估计,预定志愿军第二步主装行动是,以梨船洞为目标,三个集团从三个方向对该地实施会攻。
然而,实际上韩军根本就没有在梨船洞一带设防,而是迅速向南撤逃。中央集团部队于战役发起后20小时(14日17时)进占梨船洞-带,既没有遇到大的抵抗,也未能抓住撤逃的韩军。
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战果,就要根据战场实际,及时作出推进战役进程发展的新的决定。
7月14日17时,中央集团刚进到梨船洞地区,彭德怀、邓华便联名下达新的作战指令,指出:
金城以南地区我战役第一步发展顺利,已将敌主阵地突破,打乱其部署,根据稳扎狠打的方针,为巩固既得阵地,乘敌溃乱之际,迅速扩大战果,特作如下部署,望即研究执行。各军将登大里、广大洞、细岘里、梨船洞、豆栗洞、间榛岘、梨实洞、四三二点八高地、回隅一线及以北之敌肃清后,主力即巩固该线,迅速构筑工事,修通我后方之公路,将炮兵转移至该线,占领阵地(充分利用缴获的坦克和火炮),将物资弹药前运,支援巩固该线作战,各军均以若干有力支队乘敌溃乱时机分别向南发展。
具体任务区分是:
第60军巩固金城川以北之登大里、广大洞、细岘里以北各高地,并控制金城至华川公路,打敌增援,另以有小部队分别向黑云吐岭、门岩山方向发展,相机占领该线阵地。第68军巩固413.6高地、芦洞里、梨船洞、栗洞、南大川及以北各高地,另以有力部队分别朝566.7高地、赤根山方向发展,相机占领该线阵地。
第67军巩固豆栗洞(不含)、间榛洞、梨实洞、杨谷(不含)、南大川以北高地,另以有力部队分别朝三天峰、亢峰方向发展,相机占领该线阵地。
该电明确:
“以上三军具体部署及作战分界线由二十兵团决定,特别注意加强要点控制,并注意纵深配备,加强结合部”;同时,对第24军的配合行动也作了指示。
根据以上电令,杨勇、王平迅速作出部署调整,当日21时40分向各集团下达下一步作战部署电:
我已按预定计划攻占金城川北及金城西南一带阵地、在梨船洞全部攻占后,強定部泽如下:坚决巩固杨谷、梨实洞、北亭岭、榛岘里、六三二点五、六○二点二、巨室北高地、金城川、四六一点九高地之线及以北阵地,各集团成梯次纵深配置,迅速抢修工事,打扫战场,肃清阵内战敌,沟通通信联络,调整组织,转送炮兵阵地,修筑运输道路,布置反坦克,随时打敌大规模反扑、各集团并以有力支队(不少于一个团的兵力)继续向南占领有利阵地。两集团向三天峰、杜木方向,中央集团向赤根山、注坡里方向,东集团向黑云吐岭、八一八点九方向发展,相机控制之。
2、何以没有发展进攻?
这个时候,下一步作战的重点放在哪里?
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是巩固既有战果,防止敌人反扑;二是继续发展进攻,争取更大胜利。
从志司和第20兵团下达的指令看,当时选择的是第一个。
志司和兵团的指令,都将重点放在巩固已占领的阵地上,同时,也提出以一部兵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的要求。第20兵团战后总结时认为,由于长期进行阵地防御作战,部队缺乏大规模进攻经验,对进入纵深作战存在顾虑。
这恐怕不只是下面部队的问题,战役指挥员指挥机关同样是这个状况。
按志司和第20兵团的部署,各集团均以主要兵力作纵深梯次配置,准备打敌反击,只分别使用一部兵力继续向南发展。
志司指示,用于向南发展进攻的应为“有力部队”,但并未明确兵力规模,只提到于发展进攻的部队系“支队”性质,显然不是主力。第20兵团的指示具体一些,将发展进攻的兵力限定为“不少于一个团”。
向南发展进攻的目标为亢峰、三天峰、赤根山、注坡里、黑公吐岭、白岩山之线。这条线,按战前判断,成是敌第二防御地带,距已被突破的第一防御地带后沿4~6公里,最远8公里。
仅以“不少一个团”的兵力在纵深作如此推进,攻击力度自然相当有限,可以说只具有威力侦察试探的性质。对于明确划定的前方目标线,志司和第20兵团的要求都是“相继占领”,这也给各集团行动留下较大的机动空间。
邓华后来分析说,在金城战役中,如果事先准备以2个军向纵深发展进攻,是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的。而在实战中,第20兵团投入金城以南地区的进攻兵力共4个12个师,对当面之敌拥有较大的数量优势。
第一步作战只动用了8个师,还有4个师尚未进入战斗。在迅速攻占敌第一防御地带的情况下,如果能及时投入后续梯队,大纵深突击力量,全部占领敌设防薄弱的第二防御地带是有可能的。
当时的问题在于没有空军支援,战场制空权完全掌握在美军手里,这就使得志愿军炮兵转移阵地、后续部队开进和作战物资前送均遇到很多困难。
不过,这还不算是最大的制约,当时困难最大的是战场气象和交通条件。正是这方面产生的制约,使得战役指挥员深感后续不继,难以定下投入主力迅猛向纵深发展进攻的决心,从而使攻击逐渐失去锐势,进攻速度变缓并很快停顿下来。
3、180师的“正名”之战
金城以南地区有两条公路干线,分别由金城通往西南方的金化和正南方的山阳里,另外,还有多条支线公路和一条主要的横向联络线,平时交通基本顺畅。在金城突出部内蜿蜒流过的金城川,是一条受季节影响较大的河流,平时水深不足1米,河面上有多座桥梁可以通行,对交通并不构成大的障碍,但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桥梁被冲毁,就会成为一道名副其实的水障。
金城战役打响后,13日至15日,一连三天普降大雨。
对于志愿军来说,其好处是天上阴云密布,妨碍美国空军出动;坏处是河水猛涨,道路泥泞,通行困难。到16日,天气转晴,美机大量出动,对金城川各渡口实施火力封锁,这条水障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14日黄昏,东集团第60军决定以第180师渡过金城川向南发展。
时任第60军副军长王诚汉记述,当时,张祖谅军长和他一起权衡:
是派小分队前出有利,还是将二梯队第180师投入战斗更好?经过分析,他俩一致认为,从当时战场态势看,将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投入作战,能给敌方造成更大的混乱,进一步扩大歼敌效果,但也可能遇到预想不到的情况。
定下决心之前,他们先征询第180师的意见。
第180师李钟玄师长表示,为了抓住有利战机,他愿意率部渡过金城川完成后续作战任务。张祖谅遂下达命令,将第180师投入金城川以南作战,并派王诚汉去该师加强指挥。
当日,第180师2个团(第538、第540团)利用还未被毁的桥梁抢渡金城川,分两路向黑云吐岭、白岩山方向攻进,于15日凌晨2时占领黑云吐岭,当日晚21时30分占领白岩山主峰,分别消灭韩军第3、第5师各一部,在约8公里正面上前进了约7公里。
在整个金城战役中,第180师是向南打得最远的部队。
第180师部队南下之前,后勤部门就估计到进入纵深作战必将发生补给困难,先行抽调6个担架营1600余人,身背36800公斤重的物资,跟在部队后面进行伴随补给。但是,由于金城川上的桥梁已遭毁坏,进行漕渡又因河水流速太快而无法实施,物资不能前运,炮兵不能前进,前面的部队既得不到炮火支援,也得不到弹药补充,全凭一股拼劲和韧劲坚持作战。
第20兵团战后总结称:“7月14日至18日,道路几乎成了一切问题的关键”;“过去说敌人离开公路不能作战,同样今天我们离开了公路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4、美军的反应
金城反击打响后,志愿军的强大攻势和韩军防御的迅速崩溃,震惊了李承晚当局,也引起了美方严重关注。尽管美国人对李承晚相当不满,但也绝不会在韩军遭沉重打击时听之任之,只作壁上观。7月14日晨,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命令金城突出部韩军迅速撤至金城川一线以南重新布防,阻止中国军队继续发展进攻,同时,调动美军所属各部紧急驰援。
最先接到调令的是第187空降团。该团从日本仓促空运至汉城附近的金浦机场,落地后立即车运至中线与美军第2师会合,分别接替金化以西、以北的美韩军部队防务,以使该地美军第3师、韩军第9师能抽出来,由西向东对梨实洞、北亭岭一线实施反扑。同时,将第8集团军预备队的韩军第11师划归韩军第2军团指挥,接替伤亡惨重的韩军第6师投入战斗。
泰勒这次部署调整,有两个动作颇具创意。
一是为将韩军第11师尽快调到指定位置,动用了美军在朝鲜所有的L-20飞机投入空运。L-20是一种被称作“海狸”的轻型飞机,主要用于军事邮件投递,一次只能载运1个班。
这次空运,共动用了几十架L-20,从早到晚不停地往返倒运,加上地面摩托化机动,很短时间就将整整一个韩军师送到了一线。
二是派美军第2军军长威廉姆斯少将到负责金城方向作战的韩军第2军团任副军团长,以加强对韩军的协同指挥。
韩军陆军参谋长白善烨说:
让一位美国将军到韩国军队中任副军团长,在这场战争中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美韩军的部署调整及随后发起的反扑,对志愿军攻势发展形成了阻遏。加上大雨连绵造成交通中断,第20兵团西集团和中央集团部队,实际上16日前就停止了向南发展。
此时,西集团一部进至芳通里、梨实洞北亭岭一线,只派出1个多营的兵力攻击榛观里以南一个高地,未能得手便撤回,没有向预定目标亢峰、三天峰之线前进。中央集团以第135师1个团向后洞里、注文坡方向发展进攻,最后也只有一支小分队进到注文坡,并很快收了回来。
16日下午,杨勇、王平电示各部,要求他们贯彻兵团14日指示精神,“除巩固已占阵地外,应继续以精干部队在机动灵活之指挥员率领下与火炮支援下,积极向南有限度发展,歼灭小股敌人,占领战术上的有利阵地,以便我基本阵地之体系更加完整,与争取时间使我主阵地之巩固,击退敌大规模之反扑”。
这时,向南作有限度的发展,着眼点已不在扩大战果,而成为巩固已占阵地,迎击敌人大规模反扑的一项保障措施。
5、志司的下一步的打算
16日之前,美韩军对中国军队会不会在金城川正面继续向南攻进尚未作出肯定的判断,处在观望之中。16日之后,他们通过侦察发现,中国军队主力停留在金城川以北,过金城川南下的兵力有限,而此时,美韩军已完成布防调整,受到打击的部队也迅速得到补充,加上后续增援部队陆续到位,具备了实施大规模反扑的条件。
美韩军反扑开始于16日。投入反扑的,有韩军第5、第7、第9、第11师等部,以及第3、第6、第8师残部。反扑重点在东集团正面。
此时,东集团进至黑云吐岭、白岩山之线的第180师2个团,因友邻部队回撤,已成孤立突出之势。
自17日凌晨起,韩军6个团,在100多架次飞机、200多门大口径火炮支援下,向第180师在金城川以南新占阵地发起猛攻。战至18时,该师除坚守867高地的一个连全部战死而失去阵地外,其余阵地均屹立未动。进攻之敌伤亡约3000人。
17日18时,彭德怀、邓华致电有关各部指出:
今后3~5天内敌必进行大规模反扑,估计规模将超过去年秋的上甘岭战役;我军金城以南作战第一步任务已胜利完成,第二步作战“要在敌人大规模反扑中予以更大的杀伤与歼灭性打击,争取战役的全部胜利”。
该指示确定:
“要坚决巩固金城以南之登大里、广大里、细岘洞及芦洞里、梨船洞、四三二点八、五三七点七高地一线以北阵地,作为我主阵地,该线以南即作为我前进阵地”;各军在主阵地作纵深配置,建立两道防御地带;主阵地以南前进阵地上的部队,应停止对敌既设阵地作较大攻击,以便集中力量打敌反扑,但也不要放松小部队的积极活动。
该电同时指示:
“西线中线我各军,应积极作攻击准备,待敌人向我金城以南地区大规模反扑时得本部命令即向敌人攻击。”
6、一个都不能少的180师
这个时候,在前线亟须立即作出处置的,是孤悬金城川以南,处于背水作战的第180师如何行动的问题。
在金城川以南一线担任指挥的王诚汉、李钟玄认为,第180师当前态势已很危险,如右翼友邻部队不能前出,该师就应放弃黑云吐岭、白岩山一线,向后收缩。陈祖谅立即将此建议转报兵团首长。兵团和志司经权衡后予以批准,指示东集团收缩阵地,将金城以南部队全部回收至金城川一线,与中央集团、西集团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17日夜,第180师边打边收,除个别高地外,全部撤到金城川以北。
第五次战役后期,第180师就是在由攻转守的回撤过程中,因组织指挥失误而遭受重创的,教训极为惨痛。这次回撤,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进行得比较顺利。
撤收命令的下达,迅速、准确、沉着、隐秘;部队撤退前保持安静,按先伤员后部队、先炮兵后步兵的顺序依次后移;掩护部队领警戒、阻击位置,主力迅速脱离现阵地,轮番交替后撤,并在桥梁、渡口和重要道路交叉点派出指挥组,以免部队通过时发生拥挤混乱。
对于放弃已占阵地收缩回撤,第60军是心有不甘的。
该军战后总结报告不无遗憾地写道:
由于当时没有交通运输的保障,致使部队失掉炮火支援和必需的粮弹供应,因而不能作远纵深的有效扩展,也不可能巩固扩展的胜利。黑云吐岭、白岩山一线9平方公里地。得而复失,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7月18日之后,在美国空中力量支援下,韩军反扑重点转到中央集团。此时,攻防双方炮兵均已转移就绪,战斗更趋激化。尤其是19日、20日两天,韩军在400余架次飞机、30多辆坦克支援下,反复进行攻击,均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未取得任何进展。
战斗最激烈的地点,是第200师第599团坚守的602.2高地。该高地位于梨船洞主阵地前方,中央集团决心在此坚守,将敌我攻防对抗的焦点前推。直到战役结束,该高地仍牢牢控制在坚守部队手里,反扑之敌使尽全力,终未接近志愿军主阵地。
这期间,李承晚亲自跑到前线视察,给韩军鼓劲打气,韩军将领亦表示打下602.2高地(韩军称之为“三黄山”)作为“向总统的献礼”,最后还是败下阵来。
据韩军参战者记述,攻击602.2高地的韩军部队损失了很多兵力,死伤失踪近2300人,自该高地至赤根山10公里长的溪谷,抬送伤员的队列从这头到那头排成一条长蛇阵,可见战斗之激烈。
7月26日,韩军停止反扑。金城反出战役至此结束。
7、金城战役的结束
据志司战果统计,金城反击战役共歼敌78005人(毙伤74603人,俘虏3395人),志愿军自身伤亡33253人(伤20687人,亡11064人,失踪1502人),敌我伤亡比为2.3:1。
在反击中,志愿军攻占敌方192.6平方公里土地,将金城以南的凸部填平,7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致电彭德杯、邓华等和志愿军各兵团、各军,祝贺夏季战役特别是金城反击战的重大胜利,指出:
此役“给了李伪军以严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大大提高了我军对敌斗争经验,使我军在突破敌坚固设防地带的作战中,获得极宝贵的经验,特电祝贺”。
这次战役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地方,就是志愿军炮火密度创下了历次战役之最。
在金城以南25公里正面上,第20兵团和第24军集中82毫米口径以上各种火炮共1000门以上,平均每公里45门,密度最高的达每公里84门(东集团)。
战役首日一次火力急袭即消耗炮弹1900余吨。整个战役消耗炮弹1.9万吨,相当于运动战阶段全部五次战役消耗弹药总和的2.2倍。尽管这个密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平均每公里100~120门火炮的标准无法相比,但已是志愿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如突破时的炮火准备,对敌军工事造成的破坏达到30%~40%,打敌反扑时,敌军冲锋的40%左右也是被炮火击退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