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萧瑀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用以赞誉和勉励大臣萧瑀。萧瑀在隋朝末年至唐朝初年,以其忠诚和智慧为朝廷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评价。
首句“疾风知劲草”,借用了自然界中的现象来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识别出坚强不屈的人才或事物。疾风即猛烈的风,劲草则指坚韧不拔的草。这句诗意味着,在面临重大挑战和困难时,那些能够坚守立场、不屈不挠的人,就如同在疾风中依然挺立的劲草,展现出他们的坚强与勇气。
次句“板荡识诚臣”,进一步强调了在动荡不安、国家危难之际,才能识别出真正忠诚可靠的大臣。板荡,原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这里用来形容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诚臣,则是指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的臣子。这句诗表达了李世民对于忠诚与担当的高度重视,认为只有在国家危难之时,才能真正检验出大臣的忠诚与否。
第三句“勇夫安识义”,这里的“勇夫”指的是只知勇猛而不知其他的人。李世民认为,仅仅勇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正义和道义的深刻理解与坚守。真正的勇士,应该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义,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这句诗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勇敢与正义、道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正义和道义的支撑,勇敢就可能变成鲁莽和冲动。
最后一句“智者必怀仁”,则是对智者的赞美和期许。李世民认为,真正的智者不仅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心怀仁爱之心。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能够在自己的言行中体现出对人类的关怀和爱护。这样的智者,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咏烛二首 其一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燄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首句“燄听风来动”,描述了蜡烛火焰在风中摇曳的景象。这里的“燄”即火焰,“听风来动”则赋予了火焰以听觉和反应能力,实际上是以拟人的手法来表现火焰随风摆动的生动情景。这种写法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微弱却坚定的烛光在风中摇曳生姿。
次句“花开不待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这里的“花”并非实指自然界中的花朵,而是将蜡烛的燃烧比作花朵的绽放。通常,花朵是在春天绽放的,但这里的“花开不待春”却表明,蜡烛的“绽放”(即燃烧)并不需要等待春天的到来。这既是对蜡烛随时可以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赞美,也暗含了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象征。
第三句“镇下千行泪”,这里的“泪”并非实指眼泪,而是指蜡烛燃烧时滴落的蜡油。这些蜡油仿佛是蜡烛流下的千行泪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逐渐消耗、牺牲自己的情景。这种描写既表达了对蜡烛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慨,也寄寓了诗人对某种情感或理想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最后一句“非是为思人”,则是对前一句“镇下千行泪”的进一步解释和升华。它表明,虽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滴下了千行“泪水”,但这并非是因为它在思念某个人或某个事物。而是因为它在默默地奉献自己,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解释既澄清了前文的误解,又强化了蜡烛无私奉献的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蜡烛燃烧的景象和比喻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蜡烛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感慨。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某种高尚情感或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咏物诗。
赋得临池柳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
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赋得临池柳》是隋末唐初的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以“临池柳”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柳树在池边的婀娜多姿和生机勃勃。
首句“岸曲丝阴聚”,描绘了柳树生长在曲折的池岸旁,其细长的枝条垂挂下来,形成了一片片浓密的树荫。这里的“丝”字形象地比喻了柳枝的细长柔软,而“阴聚”则生动地表现了树荫的浓密和聚集之态,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次句“波移带影疏”,进一步描绘了柳树与池水相映成趣的景象。随着池水的波动,柳树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但由于水波的移动,这些倒影又显得稀疏而变幻莫测。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动态美,也赋予了诗歌以灵动和生气。
后两句“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则是诗人运用巧妙的比喻和联想,将柳树与人的形象相结合。这里的“眉里翠”指的是柳树翠绿的叶片,仿佛女子黛眉间的一点翠绿,既清新又妩媚。而“镜中舒”则是指这些翠绿的叶片在池水的映照下,如同在镜中舒展一般,更加显得柔美动人。这样的比喻不仅赋予了柳树以人的情感和姿态,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
赋得临池竹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赋得临池竹》是隋末唐初的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临池竹”为题,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格。
首句“贞条障曲砌”,描绘了竹子挺拔的枝条在曲折的池边砌石旁形成了一道屏障。这里的“贞条”指的是竹子坚贞不屈的枝条,象征着竹子坚韧不拔的性格;“障曲砌”则形象地描绘了竹子枝条在池边砌石间蜿蜒曲折、错落有致的景象,既展现了竹子的生命力,也赋予了池边景色以层次感和动感。
次句“翠叶贯寒霜”,进一步描绘了竹子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翠绿生机的特点。这里的“翠叶”指的是竹子翠绿的叶片,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保持鲜亮的绿色,展现出竹子顽强的生命力;“贯寒霜”则强调了竹子在寒霜中的坚韧不拔,更加凸显了其高洁脱俗的品格。
后两句“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则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竹子与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相联系,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意境。这里的“拂牖分龙影”指的是竹子在风中摇曳时,其枝叶的影子仿佛与龙影交织在一起,既表现了竹子的灵动之美,也赋予了它神秘而威严的气息;“临池待凤翔”则想象着凤凰在池边飞翔时,会停留在竹子之上,既表现了竹子的高洁和吸引力,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