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据工人日报报道,为缓解住院难题,近年来,北京、福建、重庆、海南等多地医院开始推行“全院一张床”模式,打破传统病区间的床位界限,将全院病床作为共用资源,通过统筹调配实现床位利用最大化。预料没床位的患者表示:“医院主动协调病房,入院手续办得很顺利。”
长期以来,各大医院总是“一床难求”。比如有的患者从外地到大城市看病,想住院做手术,可床位紧张,只好在医院周边住旅店等待;有的科室病床相对较少,遇有病情严重、需要马上住院手术的患者,明明其他科室还有床位,也不能随便占用,只能临时在过道里“加床”……看病住院难,不仅消耗患者的时间和金钱,也增加他们内心的不安情绪,不利于病情救治。
一张床位,对医院来说可能只是“百分之一”,对患者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患者住院“最后一公里”难,当然不是医院单方面的问题,但也应该看到不少医院科室“忙闲不均”,床位利用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和可能。比如,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呼吸科往往相对繁忙,其他科室可能会有剩余床位;有的专科医院优势科室接待患者多,一些新设或专家水平较弱的科室患者相对较少,床位空闲概率较高;医院每日病人入院需求数量不同,有的科室当天可以收满,有的科室有空闲床位。
探索实践共享床位,让医生跟着患者跑,就是将闲置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利用起来,让它们发挥最大效能,为患者服务。今年3月,《北京市2024年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方案》首次正式提出,以市属三级医院为重点,启动试点“全院一张床”管理。“全院一张床”模式下,患者仍主要由专科收治,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只是病床位置不再固定。病床分配遵循“就近原则”和“缓急原则”,即将患者收住到相似的专科或位置相近的病区,以保证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确定入院排床顺序,算法模型可自动推介床位。据大兴区人民医院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全院1100张床位中,每天有20张到30张处于“共享”状态,全院床位使用率达96%,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的患者住院时间较以往大大缩短。2023年,该院通过床位统一调度解决了1900人次患者的住院需求。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是对就医程序的流程再造,背后是服务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效能的提升。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跨科收治,涉及医院多个部门的系统合作。因为一个病区里收治了不同的病人,对医生和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不让飘在其他病区的病人没人管,有紧急情况所在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能处理,而由此带来的不同科室之间的利益协调、医护人员工作量的细化考核等问题都考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不让病床闲着,就是不让病人干巴巴等着。生命至上,医者仁心,正是在这样一个个细节中体现。
来源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孟雅檀
流程编辑 马晓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