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乾隆耗尽心思,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养老之地,堪称旷世杰作。
它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室内装饰工艺。
但历经岁月沧桑,这个乾隆的得意之作早已不复当年辉煌,斑驳、老旧的样子,掩埋了无数传奇秘密和古老技艺。
为了使辉煌重现,无数能工巧匠殚精竭虑,通力合作对此地进行修复。
然而谁也想不到,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一名来自民间的竹编工匠。
他别出心裁,用一个电饭煲,解决了困扰许多专家的修复难题。
民间工匠揭皇榜
2002年,故宫启动20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各界精英匠人汇聚一堂。
这次世纪大修预计要投资20亿人民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修复初期,一切任务进行的都比较顺利,但在2004年,匠人们却在尘封了几十年的“倦勤斋”碰了壁。
倦勤斋,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最后一梦”,顾名思义是倦于勤务,休憩颐养之地。
它是乾隆皇帝给自己建的“退休养老”之地,而乾隆又是一个极会享受的帝王,所以倦勤斋汇聚了当时最珍贵、最精美、最奢华的室内装饰。
当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对江南建筑尤为喜爱,倦勤斋就是一座独有江南风情的二层小仙楼。
它之中有2600多块和田玉,有金丝楠木雕刻成的竹子形状装饰,还有江南独有的双面绣。
这些华贵精巧的装修,代表乾隆时期巅峰的江南制造工艺,让人看着都舍不得移开视线。同时,这也代表了倦勤斋修复难度会直线上升。
而且倦勤斋集绘画、木雕、玉雕、织绣、竹编于一体,想要修复,就要各类顶尖匠人的合作。
但两百年风雨洗礼,倦勤斋中许多细节已经难寻踪迹,修复之人不仅要有巧夺天工的技艺,更要对乾隆的审美有深刻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统筹协调,几乎所有工种修复匠人都找到了,唯独竹编匠人没有着落。
倦勤斋和其他建筑不同,它用大片竹编营造出低调的奢华,世所罕见,但竹子也是最容易损坏的,因此修复倦勤斋的竹编,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所有前来尝试的竹编匠人,都在一种叫“竹簧工艺”的技术上吃了瘪,这种技艺因难度过大,被很多竹编匠人摒弃,几乎处于失传状态。
不过就在大家都丧失信心的时候,有一个人揭了“皇榜”,这人就是东阳竹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
两项濒临失传的技艺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竹编工匠,想都不敢想,能到故宫里参与文物修缮工作。”
何福礼出生于1944年,是浙江东阳市人,他出身寒苦,14岁时为了谋生,进厂学习竹艺编制技术。
之后,他拜东阳一位叫马富世的老篾匠为师,几十年来潜心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技术愈发纯熟。
2004年,他听说故宫面向全国招揽竹编工匠,还出了三道难题作为考察。
在不少人都失败而回后,何福礼迎难而上,轻松解决了“鱼鳔胶”、“反簧雕刻”、“竹丝镶嵌”三道难题。
他的技艺让故宫副院长都连连惊叹,其他人也称他为藏在民间的“竹编大师”。
当年,何福礼修故宫可是轰动一时,一度被传为佳话,荣膺“感动金华”十佳之列。
接下修复倦勤斋的竹编工作后,何福礼带着儿子何红兵开始工作,尽管此前有设想技术难度,但真正的修复过程,还是让何福礼费尽了心思。
第一眼看见倦勤斋的现状,何福礼心情很复杂,昔日奢华、精致的装饰大都已经损坏、剥落,让人惋惜。
其次,倦勤斋100多平米的空间里,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有竹子的身影,家具、门窗、隔板,都大量使用了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
所以说,这样的倦勤斋修复起来,精细和困难程度会远超人的想象,更别说“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技术的很多环节已经濒临失传。
竹丝镶嵌,是将不同色泽、粗细的竹丝,组成一定的图案,然后将其粘贴在需要镶嵌的木胎表面。
竹簧雕刻,则是将竹子去掉竹节和竹皮,然后进行雕刻,这一步需要把竹子里面的竹簧翻转雕刻,所以也叫“翻簧”。
由于难度过大,遭到了民间竹编艺人的冷落,流传继承之人很少,何福礼是为数不多会这门手艺的人。
不过真正修复起来,他才发现在故宫中修文物,和平时大不一样,因此也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用电饭煲复原传统工艺
按照要求,何福礼不可能将倦勤斋原有的竹簧剥落,只能修补破损的部分。
这就要保证新修补的竹丝一定要和旧竹丝色泽一致,还要保证竹丝和木胎牢固粘合。
把新竹丝“做旧”,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竹编业界内,将竹丝做旧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在竹丝上刷一种特质颜料,然后将其放在明火上烘烤。
但故宫内绝对禁止明火,即便是修文物也不行,为此何福礼把吸了几十年的烟都戒掉了,用明火做旧竹丝自然更不行。
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和其他专家的探讨,何福礼决定采用水煮法,明火烘烤其实就是为了让颜料变色,那么用水升温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不过这个方法对匠人的要求更高,隔着一层水,观察到细微的颜色变化更为不易。
何福礼觉得可行,于是就搬来了电饭煲,他用电饭煲将水烧开,把刷了颜料的竹丝放在沸腾的水中翻煮。
在此期间他不断观察竹丝的颜色,一旦新竹丝与旧竹丝颜色一致就必须立即捞起,时间一过颜色就不一致,就得从头再来。
就这样,何福礼一点一点,将竹子煮成了200多年前的模样。
在粘贴方面,自然不能用现代化工产品,何福礼冥思苦想,决定用以前师傅教的民间工艺秘方。
这种秘方需要用到海鱼的鱼肚,何福礼亲自跑到温州收购,加上糯米等配料反复搅拌,制作成了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鱼鳔胶。
一套工序做下来,倦勤斋的竹艺部分逐渐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最终用了3年的时间,每天从6点多,一直连续工作12个小时,期间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现场不能有风扇、大灯泡。
何福礼熬着酷暑,耐住寒冬,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点点进行修复,最终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他也成了竹编艺术大师。
在此后的时间里,何福礼九次往返故宫,相继修复了符望阁、矩亭、延趣楼等建筑。
但无论修复多少次,何福礼总是一丝不苟的准备,毫不马虎的修复,这就是匠心与担当。
信息来源:义乌发布,链接已附文末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