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不少80后和90后家长在网上无奈吐槽,孩子天天在家玩手机,既不写作业也不出门运动。要是把手机拿走,就像抽去了他们灵魂似的。
家长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这个问题近两年来也越来越引起外界的关注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沉迷手机的现象更严重。
甚至有人认为,未来农村地区的儿童,会因为陷入低成本的娱乐方式,而越发不能和城市里的孩子在上学和就业上竞争。
情况的如此严重吗?
有人感叹自己幸好没生在智能手机时代
先来看看近年来各地,调查儿童沉迷手机的情况如何。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前两年由于学生需要上网课,平时接触智能手机的时间大大延长,这也直接导致各地儿童沉迷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去年,一个调查组在中部地区的农村走访发现,儿童沉迷玩手机已成了普遍现象。多数孩子都会玩手游,耍短视频更是比比皆是。
由于他们的父母多数都在城里打工,孩子们平时由祖父母辈照顾,孩子们玩不玩手机,玩多久的手机,老一辈的人根本管不了。
调查组中有不少是80后,他们的直观印象是,相比城市里的孩子,农村地区的儿童更容易被手机吸引而上瘾。
其中一位85后副教授还感慨,假如自己小时候也有智能手机,肯定也抵挡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
这就是说,仅仅抱怨或批评儿童沉迷手机是不解决问题的。孩子之所以会沉迷手机,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
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手机
在80后和90后的记忆中,暑假的乡村是极其热闹的,因为那时候不管天气多热,到处都有孩子追逐打闹的身影。
而此前的调查组在各个镇和村子走访时却强烈感受到,每个地方都安静得出奇,街道里几乎看不到孩子的身影。
在中部地区的一个镇子,一行人在镇上走了许久,一个孩子都没有碰到。等他们来到一个宾馆门口,才看到有三个孩子围在一起看短视频。
他们的年纪也就六七岁,看得视频里是一个男网红,周围的大人都不认识那是谁。
调查组的人在镇子里住了十几天,每天看到的场景就是孩子们在玩手机。谁要是跟他们主动聊天攀谈,他们也根本不说话。
但如果主动跟他们提起游戏,他们立刻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说的一些游戏,成年人连听都没听过。
在另外一个村子,一位小学老师表示,他教的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有智能手机。
老师和学校眼里,现在的手机已成了必不可少的辅助品。布置作业或者有什么通知,都会通过手机上的微信群进行。
有时候手机虽然在爷爷奶奶手里,但消息还要传达给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接触手机和玩手机的机会。
不少学校倒是规定不能把手机带到学校,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不同意,他们觉得和孩子联系起来不方便。
还有一些孩子会偷偷带手机去学校,并不遵守学校的规定,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偷玩手机,类似的情况相当普遍。
厌学和不学的情绪在增长
老师们普遍反映,疫情期间的网课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有些中小学生虽然也玩手机,不过一直是线下教学,孩子们没有长时间接触手机的机会。
疫情期间由于线上教学普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多了。
不少老师表示,此前上网课的时候,孩子们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老师其实也不知道。很多老师只是感受到,在上网课期间几乎不存在互动。
其实,这就是很多孩子沉迷手机的起点。等后来再次开启线下教学后,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课间睡觉的学生更是猛增。
调查组走访时,一个初中班级的班主任表示,她的一个学生原本成绩很好,自从恢复了线下教学后成绩严重下滑。
原来孩子每天夜里都在偷玩手机,已经成瘾。孩子的父母后来带他去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最终,那个孩子只能休学。
另外一位中学的老师表示,他教的班里,沉迷手机厌学的学生达到了四分之一,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虽然各地学校也都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沉迷手机玩游戏还不算太严重,有些未成年的孩子甚至出现了早恋乃至犯罪。
一位11岁的女孩玩游戏认识了一个17岁的男孩,两个人在网上谈恋爱,并最终在网上发生了关系。
还有两个15岁的男孩在手机上看色情视频,之后企图强奸一名13岁的女孩但未果。
而根据一项数据显示,在某地发生的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2021年上半年,七成左右的案件,都是未成年人通过玩游戏和网络交友而产生的。
很多人都试图去了解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缓冲带的消失和吸引力的增加
其实不要说儿童,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沉迷手机。比如近年来老年人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他们沉迷手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三观已经塑造完成,即便沉迷手机,也不会对他们的主要生活构成干扰。
比如短视频看得再爽,到了上班时间,成年人也懂得不能看手机而是要去工作。
孩子则不同,他们的三观普遍没有形成,主导生活更是一片空白。在手机巨大的诱惑下,孩子没有自制力,容易把玩手机当成生活的全部。
以上,是手机能导致成瘾的根本机制。而农村地区儿童沉迷其中的原因,还有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父母不在身边,阻止孩子沉迷手机的缓冲带就不存在了。
如今农村地区的儿童,他们的父母正是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大部分人每年都要外出打工,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
从教育的角度看,孩子的三观以及个性形成等方面,主要仰赖于家庭的塑造,尤其要靠父母的参与。
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难以和父母长时间生活。也就是说,他们和上代的农村人一样,依然是留守儿童。
父母没有参与孩子的生活,自然就没办法关注乃至监督他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像玩手机这种行为,如果父母长期在孩子身边,成年人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督和缓冲作用。
他们可以有效阻止孩子上瘾,更能建立起一道缓冲地带,将网上的诱惑跟孩子隔绝开来。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不能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才是常态。
2020年的统计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共2.98亿,其中超过一半的儿童,日常的生活处在流动和留守之间。
一亿多的儿童,平时不能和父母长时间生活,父母参与不到孩子三观的塑造和形成,手机就这样钻了空子,完全介入了农村儿童的生活。
这就直接形成了第二个方面,手机的吸引力大大增加,没有得到监管的孩子,他们根本把持不住。
现在的智能手机,不管是短视频还是游戏,打开应用界面就能看能玩,连搜索都省去了。
而孩子正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网络上海量的新鲜内容,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能完全填满他们空白的心智。
没有监督和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原本空白的心智,就被手机一点点给塑造了。
没有父母在身边,农村也不像城市地区有丰富的娱乐活动,这些孩子最终就把手机当成了全部,并一步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有观点说,沉迷手机的农村孩子,最终会和城市的孩子拉开差距,这也并非空穴来风。
寒门再不出贵子
其实,在眼下农村儿童沉迷手机之前,农村学生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之前就已经拉开了。
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北京各大知名高校,农村学生的占比达到了20.2%,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这些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占比分别是25%、15.5%、39.3%。
这项统计说明,那个时候由于阶层流动性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也有机会考上知名大学,而且占比还很大。那时候,寒门能出贵子,鸡窝里能飞出金凤凰。
但仅仅过了10年,这样的局面就不复存在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北京各大高校录取的学生中,农民和工人家庭的占比只剩下21%,而干部、军人和职员家庭的占比达到了78%。
等进入21世纪后,情况则进一步严重。中山大学在21世纪初曾做过不完全的统计,当时城市大学生的占比已达到了九成。
也就是说,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农村地区出来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如今,农村地区学生每年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更是凤毛麟角。
原因就在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了县城以上地区的学校。资源的越发集中,农村学生得到的机会和教学质量就越来越低。
如今,新一代的农村儿童又出现了沉迷手机的趋势,这只会让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更加严重。
像现在一些沉迷手机的孩子,他们已经出现了厌学的苗头。不要说过几年考大学,这部分孩子能够安稳读完初中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的儿童,初中甚至小学就会辍学。有些农村孩子即便能考上大学,也无法和城市孩子得到的资源相提并论。
这种情况不仅仅在于差距的拉大,更在于阶层的进一步固化。上几代人,还能勉强有机会得到一些资源,而现在的孩子,他们已经没什么机会了。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农村儿童沉迷手机,这一行为仅仅只是让该情况更加严峻了。真正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二元对立,户口限制使得农村人难以自由迁徙,他们只能进城谋生而得不到和城市人相同的权益。
正是这样的一种局面,才让教育资源更加地分化和固化在城市地区。
结语
有人问要怎么解决,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儿童沉迷手机,需要让家长介入,让父母恢复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继续恶化。
但要想解决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问题,就得解决农村儿童留守的问题。农村孩子能够到父母所在城市自由读书吗?户口限制是否能取消让人们自由迁徙?
只有解决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农村孩子留守的问题才能解决。更进一步,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也才会消失。
所以,孩子沉迷手机,仅仅是让之前的一系列老问题暴露了出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把之前的问题解决掉才行。
说白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针对农村人的剪刀差,才是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信息来源:
《网课后,农村留守儿童正在塌陷式沉迷手机》 三联生活周刊 2023年4月12日
《在手机屏幕外 为留守儿童找到更广阔空间》 中国青年报 2024年5月23日
《近半儿童受人口流动影响!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要先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网 2023年5月12日
《农村“后浪”:失落的教育梦》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0年7月1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