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话声母异读字、韵母异读字、声母韵母同时异读字、声调异读字、常用字、方言口语……
是不是专业性很强?
这是近日来自上海的一批年轻人,专程来盐城,用10天时间,学习的部分课程。
他们都是上海淮剧团的青年演员。从上海跑到盐城学建湖话,为何?
上海淮剧团成立于1953年。70多年来,剧团涌现了以筱文艳、何叫天等为代表的一批淮剧流派创始人和以梁伟平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表演艺术家。
50年前,筱文艳、何叫天等淮剧大师,曾带领上海淮剧团“淮三班”学员,来到盐城学习淮剧语言。这次来盐城“深扎”的,正是上海淮剧团新一代“淮四班”学员。
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介绍,淮剧语言是以建湖话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我们虽然身在上海,但盐城是淮剧的根源之一。”
“淮剧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滋养下,尽管剧目样式更加丰富,但作为剧种的灵魂,语言的呈现有所弱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上海淮剧团团支部书记、青年演员王俊杰说。
上海淮剧团创作室副主任海博说,万变不离其宗,这次学习建湖话的发音规律,会吸纳一些好听的语调,整合到表演中,改改嘴里的“味”。
“开始得知要到盐城10天,我是有一些情绪的。”王俊杰说,结束时他都不舍得走了。“收获满满!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纯正建湖话中的一些字眼,融会贯通结合到舞台实践中。”
70岁的建湖方言研究专家姜茂友,是这次上海淮剧团“深扎”的建湖话指导老师。
“没想到这些来自大城市大剧团的年轻人,特别能吃苦,一点不娇气,不怕热、不怕累、不怕苦。”和年轻人朝夕相处10天,姜茂友很有感触,这批年轻人来自多个省份,特别敬业,对建湖方言充满敬意,一字一词一音,都学得认真,笔记记得仔细。
管燕草说,团里专门将这批年轻人送到盐城,寻根访源,学习淮剧基础语言知识等,希望能够加强对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守正创新推动淮剧艺术的发展。
寻根访源,“淮四班”的青年演员们还探访我市文旅小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和淮剧文博场馆,学习非遗技艺,和我市淮剧青年人才深入交流,举行志愿演出等。
7月29日下午,九龙口敬老院,室外已是38℃高温。《卖油郎独占花魁》《哑女告状》《牙痕记》《白蛇传》……“淮四班”学员来到这里慰问演出。虽然是清唱,但大家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呈现出上海淮剧团专业水准,赢得阵阵掌声。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淮剧团艺术总监梁伟平说,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淮剧已成为上海文脉之一。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唱腔是淮剧的灵魂。上淮青年演员到盐城“深扎”,寻根访源,对于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促进两地的交流交融,很有意义。(江汉超 王晓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