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9日)
是一个没有假期的节日
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今天,
全国2024年“最美医生”发布。
10名“最美医生”中,
就包括了天津市胸科医院
姜楠
每次做完手术,
姜楠脱下重达10余公斤的铅衣,
全身都湿透了,
尽管身披“重甲”,
但他却说:“没关系,本职工作而已。”
一颗心脏,
连接着患者健康和一个家庭的幸福。
30余年来,
姜楠一直在心脏外科临床一线,
他每年要做600余例手术,
累计手术量逾万例,
从“小姜”干到了“老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
主动脉夹层疾病越来越多,
这类疾病被称为“定时炸弹”。
临床上急性主动脉夹层,
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
因此,
手术要抓时间,抢速度,
姜楠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为抢救患者,他常常没有休息日。
这只是天津医生的一个缩影:
他们身着白袍,
用双手抚平伤痛,用医术点亮希望。
医者未必光芒万丈,
但始终温暖有光
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医学发祥地之一
1880年
近代天津已经有了规模完整的西医医院
1881年
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医学馆在天津创办
成为天津乃至中国
医学教育起源的重要标志
近代以来,
天津著名医生辈出,
他们不断写就着天津医疗卫生事业的辉煌。
今天,
让我们透过10位天津大医的
时光剪影,
感受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救死扶伤的坚定与执着
01
卞万年
卞万年
是中国心血管病专业的先躯,
他曾在天津接办恩光医院,
将多位协和名医带到天津。
卞万年
是中国近代银行家卞白眉之四子
从协和医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2年,
北平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医院被迫关闭。
率先来津的内科医生卞万年
和外科医生方先之回北京,
把极有实力的眼科医生林景奎、
牙科医生关颂凯、
小儿科医生王志宜、
外科医生金显宅、
耳鼻喉科医生林必锦、
妇产科医生林崧、
泌尿科医生施锡思、
皮肤科医生卞学鉴等人召来,
大家商量后,每人5000块钱,
集资接办了恩光医院。
位于黄家花园的恩光医院旧址
卞万年担任接办后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
由于他领导有方,
且这十位医生都是协和毕业的名医,
各有专长,医术高超,
使得这所原来名不见经传的
私家医院声望日隆,门庭若市,
很多病人慕名而来。
今天位于五大道上的卞万年旧宅
依旧保持完好
02
金显宅
我国现代肿瘤医学创始人金显宅
被誉为中国肿瘤医学之父。
1904年3月7日出生于韩国,
少年时代来到中国,
1930年加入中国籍。
金显宅与家人合影
1931年,
金显宅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
并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
金显宅在北京协和医院从医
并担任协和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1941年,
在中国首创“舌癌根治联合切除术”,
在世界肿瘤学领域确立了学术地位。
1942年,
日本占领协和医学院后,
金显宅在天津与人合办恩光医院。
在天津期间金显宅除经营恩光医院外,
还出任许多医院的顾问。
金显宅在作病理分析
1951年夏,
金显宅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1952年,
金显宅在原马大夫纪念医院的基础上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肿瘤科 闻名全国。
这个肿瘤科逐渐发展为
今天的天津市肿瘤医院。
1959年,
在中国首先描述了“腮腺下颌内侧部的肿瘤”;
首先在中国推广了乳腺肿瘤以及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及手术治疗方案。
金显宅作为中国肿瘤医学开山人
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肿瘤专家。
金显宅在阅读文献资料
1990年9月4日,
金显宅因败血症在天津逝世。
天津百姓自发排着长队为他送行
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实现了他“背靠大陆 漂向仁川”的遗愿。
03
施锡恩
我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施锡恩,
也与天津有关。
他出身于医生世家。
1929年,
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2年,
为反抗日本统治,
他与一批协和医师到天津恩光医院行医。
施锡恩在泌尿外科学享有极高声誉,
当选过国际泌尿科学会会员
和美国自然科学荣誉会员。
施锡恩先后担任过
天津医学院、
天津人民医院、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他与朱宪彝、杨济时等一道
参与了天津医学院筹建工作,
任外科学教授。
施锡恩还培养出了大批医学人才
其中最突出的学生就包括吴阶平、欧阳乾
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了
中国泌尿外科的领军人物
施锡恩和他的学生吴阶平(左)和欧阳乾(右)
04
林崧
我国妇产科病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林崧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1927年,
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及医预科,
后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攻读妇产科。
1932年,
他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任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
20世纪40 年代初,北平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同仁合影,(中排左2 林崧,右2 林巧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北京协和医院被日本人侵占,
林崧不愿为日本人服务,
举家迁到天津,
与几位富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医生,
共同组建了恩光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与几家医院合并组成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他曾为张学良的夫人治过病,
也为黎元洪儿媳接过生,
因医术高明,
在天津的名气很大。
日本战败投向后,
林崧受邀返回复院的协和医院,
但他已对天津有了感情,婉拒了邀请。
解放初期,
林崧在天津市立妇幼保健院(水阁医院)任院长。
后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任职妇产科主任,
对女性恶性肿瘤的学术研究具有突出贡献,
是我国妇产科病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邓颖超生前曾在天津看望林崧,
深情地对他说,
"您为中国妇女服务,
是林巧稚之后最好的妇科医生,
我感激您,全国妇女感激您"。
05
方先之
方先之是中国骨科医学创始人
因医术精湛被誉为"骨圣"。
1925年,
方先之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医预科,
1928年,
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就读。
1933年毕业,
以成绩优异留校工作。
北平协和医院因战争爆发被迫停办后,
方先之与一些协和老同学来到天津,
1942 年创建私立天和医院,
并附设护士学校;
1944年创建私立天津骨科医院。
图为方先之( 左3 )与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尚天裕(左2)一起查房
1944年8月1日,
私立天津骨科医院在沙市道正式开业,
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骨科学专科医院,
方先之任院长。
开业之初,
医护及工作人员只有10余人,
医院虽小但名声很大,
由于方先之医术精湛,
患者纷纷前来。
为适应需求,
1946年骨科医院迁至长沙路,
规模比过去有所增加。
解放后一度并入天津市人民医院,
1965 年选址建新院,
直至发展成如今以骨科学为特色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
天津医院 ,
方先之为此奋斗了大半生,
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06
范权
我国儿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范权
参与领导筹建天津市儿童医院
曾长期担任院长
他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
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在协和医学院毕业。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
范权来到天津开业行医,
并到天津市立传染病院、
马大夫纪念医院任顾问医师,
免费查房和收教学生。
1950年,
范权同朱宪彝、方先之、金显宅等,
共同起草了《筹建天津医学院说明书》,
并成为建校筹委会委员。
1951年,
天津市政府在
原美国教会所办的妇婴医院的旧址
成立了天津市儿童医院,
任命范权为院长。
尽管当时医疗条件、设备都很差
但是他带领大家不仅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还积极创办了儿童保健所。
范权在小儿水盐代谢、
代谢性疾病、实验性佝偻病等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
在我国首先提出
对吐泻患儿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方案。
至今
他发明的“定时计速”的
范氏输液常规仍被广泛应用。
07
朱宪彝
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
朱宪彝的一生
可谓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并进。
朱宪彝生于1903年,
1922年,
朱宪彝以全优的成绩进入协和医学院。
那时,正是协和飞速发展的时期,
大批专家学者将世界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研究方法引进中国
朱宪彝八年苦读,
荣获医学博士学位。
朱宪彝手稿
1936年,
朱宪彝远赴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归国后任教于协和。
他在骨代谢领域卓著的研究成果,
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赞誉。
1941年底,
日军武力强占协和。
很多协和名医离开北京,到天津定居。
朱宪彝却没有回到家乡,
应邀前往唐山开滦煤矿医务部任内科主任医师。
1945年,
朱宪彝不得不回到家乡谋生。
1948年末
国民党大厦将倾
许多好友劝他离开天津
朱宪彝却说:
“我是中国人,
热恋着祖国的土地和人民,
决计留守。”
“我从协和医学院出来,
总想在天津办个医学院,
多培养一些医务人才,
为今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951年,
朱宪彝被任命为
天津医学院院长兼市立总医院内科主任。
建校初,
他拒绝了政府发放给他的高额补贴,
只拿一级教授的工资,
说“我是教授,
一位教授工资是多少就拿多少。
我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待遇、最大幸福
,就是把自己所管的事业搞上去,
这就是最高待遇、最大幸福。”
1952年,
天津医学院在掌声中起步。
朱宪彝院长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
却始终坚持亲自授课。
即便是兼任天津市立总医院院长后,
(原中央医院,后作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
每周五也仍坚持亲自查房。
1984年的冬天,
朱宪彝患感冒、咳嗽、心房纤颤。
12月25日清晨,
他溘然长逝,享年81岁,。
直至去世的前一秒,
他仍在伏案批改学生的答辩论文。
那时他的左眼视力,只剩0.1。
根据他的“四献”遗愿:
献出全部藏书供图书馆使用、
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
将私人住宅捐献给学校、
献出遗体供医学解剖。
朱宪彝这近乎“裸捐”的方式,
几乎捐出了自己的所有。
08
阮士怡
已故国医大师阮士怡
90岁+的高龄
仍坚持每周出门诊为患者服务
出于多方面考虑
阮士怡每次门诊量控制在15人左右
但每次都有远道而来或没挂上号的患者要临时加号
学生担心老师太累不想加
阮士怡知道后
总是说:
“病人来了,就给加一个吧。”
每有经济条件差的患者
他多会不收诊费
直到2014年底
97岁的阮士怡不再出诊
但他一天也没闲下来
常给临床的学生打电话询问患者治疗进展
还在家中为弟子授课
他说:
“作为一个医生,必胜都离不开病人”
09
吴咸中
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奠基者
吴咸中
被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旗手”
20世纪20年代
吴咸中出生在东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9·18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了整个东北
少年时代就见证了山河破碎
这激发了他与现实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在爱国报国思想影响下
他投身医学事业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天津是全国第一个派出志愿军医疗队的城市。
吴咸中报名参加了志愿医疗队
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后
吴咸中被正式列为党的发展对象
1954年被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1951年,吴咸中参加天津市第一批抗美援朝职员医疗队在黑龙江与队员合影
1958年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天津市率先成立中医病房
并组织在职西医学习中医。
吴咸中是“西学中”的优秀代表,
他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奠基人
同年
国家提出要创造中国的新医药学,
号召西医医生离职学中医,
吴咸中响应国家号召,顶住压力,
参加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在研究班学习期间,
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
理论探讨文章、研究论文和临床病例讨论
并由此投入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去。
随后,
当时的卫生部决定将南开医院
作为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
并将吴咸中调任至南开医院担任院长兼外科主任,
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1996年
吴咸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为天津医务界的第一个院士。
10
张伯礼
“人民英雄”张伯礼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
大年初三
年逾七旬的张伯礼冲到武汉抗“疫”一线
▲张伯礼院士(右)在重症病房给患者做检查
高强度的工作下
张伯礼胆囊炎发作
在当地接受了胆囊摘除手术
这是张伯礼学生偷拍的一张照片
手术后
张伯礼院士在参加视频会议时
怕同事担心
穿了件外套遮住了病号服
据张伯礼的学生黄明回忆:
这是张伯礼做完摘胆手术后第3天
“当时张老师刚做完手术,
还非常虚弱、疲惫,
由于担心被远方的同事看到,
他就找来一件黑色外套,
把拉链拉到最上面,
把病号服藏住,
然后才参加会议。”
白衣为甲 丹心为矛
“医师”二字代表着一份责
任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相托 永不言弃
”他们始终坚守岗
位和时间赛跑 与病魔较量
用生命守护生命
用素心擎起明灯向
每一位不平凡的医师致敬医师节快乐!
编辑 | 马瑞
综合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健康中国 天津工人报 健康天津 天津电视台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新闻 海河医声 津门骄子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日报 天津广播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