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铭晗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实现“三频共振”要遵循“系统观念”,构建好“教育科技人才”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人才犹如航行深海的“巨轮”,巍峨耸立,却需要正确航向的指引;教育犹如巨轮的“舵手”,运筹帷幄,把航定向,却也需要追寻一个“指路灯塔”;科技就如同巨轮和舵手追逐的“灯塔”,屹立不倒、光芒四射,指引航行深海的巨轮斩波劈浪、航向远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依赖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修炼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外形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做到以创新性教育塑造“多面型”人才,通过“多面型”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让教育把好人才之舵,乘风破浪开创“创新社会”的大好局面。
实现“三频共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盘活“教育科技人才”一池春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教育是作为上层建筑,科技是作为生产力也就是经济基础,而人才是两者的中间环节。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与作为生产基础的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作为“生产”人才物质条件的科技,其不断发展决定了教育制度必然要“流水淘沙不暂停”“长江后浪推前浪”;教育制度的发展变化也反作用于人才科技,它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生产”成以科学知识为工具和手段的智力型人才,它通过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推动科技“扶摇直上九万里”。“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密不可分,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唯有施行“通时合变”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继续推动科技的“更新迭代”。
实现“三频共振”要遵循“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一盘活棋。马克思认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总会处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中,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参与社会生产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中,人既是能动主体,又是历史主体。作为能动主体的人,把加之于身的教育理念主动创造、“肆意发挥”,“生产”出推动科技创新的创造力;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通过接受教育、主动创新、运用科技等方式推动社会进行历史性变革。“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互促进的,要做到“三手抓,三手硬”。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连接教育和科技的“中心枢纽”,人才通过接受教育发展出的实践力和享受科技便利发展出的创造力,把教育和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效益,进而推动教育制度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科技“更上一层楼”,因此要落好人才主体这枚“核心棋子”,更要走好“教育科技”这“关键一招”,才能确保三者关系网络的高效畅通。
(作者单位:潍坊市奎文区委党校)
策划:吴永功
统筹:李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