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航母是现代海军的核心力量,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但是这个战斗力十足的“钢铁巨兽”,竟然还有捕鱼的功能。
这个能捕鱼的“钢铁巨兽”就是我国的辽宁舰,每次出海执行任务,它都会带回数十吨的海鲜,据说每次带回来的鱼都要被销毁掉。
带回来的鱼为什么不能吃掉?为什么要销毁?这其中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无处不在的海洋“危害物”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不起眼的小生物,乍一看,它们似乎跟海洋中的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但实际上却能带来巨大的麻烦,它们就是藤壶,一种与龙虾、螃蟹同属节肢动物的海洋生物。
藤壶虽然个头不大,但繁殖能力极强,附着能力更是惊人,它们不仅会牢牢吸附在礁石、船底等物体上,就连鲸鱼、海龟这样的大型海洋生物也难逃它们的“魔爪”。
藤壶的一生要经历无节幼体、腺介幼体、成体几个阶段,当腺介幼体寻找到理想的终生附着点后,就会分泌特殊的粘液,牢牢地固定在宿主体上,开启“寄生”生涯。
不同种类的藤壶附着方式各不相同,在软体动物表面,你会看到扁平薄壳状的藤壶;而在鲸鱼身上,藤壶则呈现出球茎状的隆起。
一旦被藤壶“盯上”,鲸鱼、海龟等海洋生物就会深受其害,密密麻麻的藤壶附着在它们身上,不仅会引起皮肤瘙痒、溃烂。
除了海洋生物,人类的海上设施也难逃藤壶的“纠缠”。
藤壶喜欢附着在海上石油平台、给排水管道等人工建筑上,大量繁殖后会降低设施的抗风浪能力,加速金属腐蚀,导致管道堵塞,严重影响设备运转效率,威胁海洋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据估算,每年全球因藤壶附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清理、维修等附加成本。
即便是现代化的军舰,也很难完全避免藤壶的侵扰,一旦船体表面布满藤壶,不仅会增加航行阻力,降低速度,还会影响舰载设备的工作效率,甚至导致武器系统失灵。
想象一下,当这些海上巨无霸遇上藤壶,会发生什么?这场“战争”的胜负又将如何?
博主是全职作者,写作不易,通过您观看的5秒广告获得一些收入,你们的支持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励,更能帮助我继续创作更多有趣和有价值的内容,希望理解,感恩同行~
辽宁舰的海鲜“盛宴”
作为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无疑是海上的明星,它排水量达6.5万吨,舰体庞大,每次出海执行任务动辄数月,对于藤壶等海洋生物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理想的“家园”。
每当辽宁舰凯旋归来,船底都会带回数十吨的“海鲜”——这些不速之客,正是藤壶等海洋生物。
藤壶之所以能在航母上“安家落户”,离不开它们超强的附着能力和惊人的繁殖速度,藤壶一旦找到航母这样的“完美宿主”,就会快速定居,并大量繁衍,在船底形成厚重的附着层。
航母等军舰执行任务动辄数月,航程动辄数万海里,累积附着的海洋生物重量可达数十吨之多,这些“搭便车”的藤壶,俨然成了航母的“常客”,甚至被戏称为航母“捕获”的海鲜。
这场看似有趣的“捕获”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大量附着的藤壶会显著增加船体重量,降低航速,增加燃油消耗,严重影响舰船的性能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更棘手的是,藤壶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加速船体和舰载设备的腐蚀损坏,大大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
藤壶在航母上“安营扎寨”,还会改变船体的流体动力学性能,密密麻麻的藤壶层会增加航行阻力,产生额外的噪音,降低舰船的隐蔽性,从而影响其战斗力。
面对藤壶的“围攻”,航母也是“有苦说不出”,目前,舰船主要采用物理清理和化学防污涂料两种方式来防治附着生物,但收效甚微。
频繁的清理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对船体造成二次损伤,而化学防污涂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藤壶的附着,但其环保性和安全性备受质疑,在军舰等特殊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更让人头疼的是,舰船结构复杂,清理死角多,防污措施难以全面有效覆盖,在执行任务期间,舰船更是无法频繁停航进行防污处理。
新型防污涂料的研发成本高昂,环保安全性能也有待提高,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昂贵海鲜的处理困境
面对航母带回的数十吨“海鲜”,人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这么多新鲜的海产,何不拿来大快朵颐?
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些藤壶不仅没有出现在餐桌上,反而被当作垃圾销毁。这其中的缘由,不仅仅是口感问题那么简单。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附着在舰船上的藤壶存在较大的食用风险,船底常年积累的重金属、油污等有害物质,很可能通过藤壶富集到人体内,危及健康。
为防治附着生物,舰船表面常涂有化学防污涂料,这些有毒物质也会在藤壶体内蓄积,食用这样的藤壶,无异于吞下一个“毒药包”。
藤壶作为滤食性生物,喜欢附着在港口、船坞等人类活动频繁的水域,这些水体往往受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
藤壶在摄食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富集大量病原体,成为疾病的“中转站”。
并非所有藤壶都适合食用,全世界已知的藤壶有1000多种,其中许多种类体型较小,肉质较差,缺乏食用价值,而有些藤壶虽然个头较大,但壳内含有苦味物质,口感欠佳。
只有极少数藤壶属于食用种类,但野生资源十分有限,与海捕的新鲜藤壶相比,附着在舰船上的藤壶在色泽、口感上难以达到食用要求。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可食用的藤壶种类,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和加工处理才能上餐桌,盲目食用野生藤壶,很可能因为寄生虫感染或者细菌污染而引发疾病。
正规渠道出售的食用藤壶,都要经过严格的水质检测、药物残留检查、寄生虫检验等程序,确保安全卫生,而航母上清理下来的藤壶,显然难以进行如此复杂的检疫处理。
除了食用安全问题,销毁藤壶也与当前的防污措施困境有关,传统的物理清理方法费时费力,且难以彻底清除藤壶等附着生物。
即便清理干净,船体表面也可能遭到损伤,反而为藤壶再次附着创造条件,而化学防污涂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藤壶附着,但其有效期有限,且涂料本身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新型环保防污涂料和生物制剂的研发,虽然为防治藤壶提供了新思路,但仍处于实验阶段,离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
智斗藤壶,任重道远
藤壶虽小,却给航母等海上巨无霸带来了大麻烦,传统的防治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藤壶的附着,但收效甚微,且存在诸多弊端。
频繁的水下清理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对船体造成二次损伤,为藤壶再次附着提供机会,而化学防污涂料虽然能抑制藤壶生长,但其有效期有限,且涂料本身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面对藤壶的“狙击”,军舰等特殊领域更是举步维艰,舰船结构复杂,清理死角多,防污措施难以全面有效覆盖。
在执行任务期间,军舰更是无法频繁停航进行防污处理,新型防污涂料的研发成本高昂,环保安全性能也有待提高,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智斗藤壶的新招数正在不断涌现,仿生防污技术备受关注,科学家从海洋生物身上获得灵感,研发出一系列仿生防污材料和涂层。
比如模仿鲨鱼皮肤的微纳米结构涂层,能够有效减少藤壶等海洋生物的附着,而借鉴珊瑚礁表面的特殊结构,也能制造出防污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除了材料学的突破,生物制剂的应用也为防治藤壶带来新曙光,研究发现,某些海洋微生物能够抑制藤壶幼体的附着,而藤壶体内共生的某些细菌,也能干扰其正常生长发育。
利用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研发出安全环保的生物防污剂,从根本上控制藤壶的危害。
定期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也是防治藤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舰船表面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藤壶附着情况。
并结合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预测藤壶附着高发区域和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只有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不断创新防污理念和手段,人类才能在这场与藤壶的“攻防战”中取得胜利。
结语
藤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却给航母等海上巨无霸带来了大麻烦,它们凭借超强的附着能力和惊人的繁殖速度。
在船底“安营扎寨”,不仅影响舰船性能,还加速设备损坏,甚至成为影响航母作战力的“隐形杀手”。
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多学科协同攻关,就一定能研发出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防污方案,从根本上控制藤壶的危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