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民族问题,向来是挥之不去的老大难,为此,他们爆发激烈冲突,尸山血海也无法解决,以至于成为决计不能提的禁忌,反之,也是互相攻伐最有力的借口。
久而久之,变为民族林立的困局,动静之间都矛盾重重。
动,则会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颇有不死不休的狠戾;静,民族各自为营,以拒绝交流与合作的姿态。形成没有壁垒却最坚不可破的桎梏。
但中国却走出一番新天地,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从不是单一民族,各族群之间的冲突跟融合数次发生,也曾出现如五胡十六国、安史之乱等乱象。
可纵观趋势,天下大乱的分裂总是暂时的,一统才是众河归海的不变规律。
芸芸多的民族之中,其实不过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角逐,前者虽有经济、制度等优势,可后者的能征善战、单兵作战实力强悍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而,致使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当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时,不禁就有一个问题涌现,那就是为何没有出现民族林立的问题?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自西晋末期北方分裂、天下大乱后,重新统一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珪——他是少数民族政权领袖,但却给出一份接近满分的答卷。
后世但凡涉及改革亦或是守旧、民族对立矛盾、新老贵族的权力分配等难题时,照本宣科都能让国佐起码保持百年,绝不会走被外戚、首领王掣肘的荆棘路,令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可以说清朝之所以能从部落成为“天下之主”,基本全盘采用拓跋珪的所有政策理念,无论是汉官、还是联姻比比皆是。
那么就追根溯源,详细分析拓跋珪具体都做了什么。
拓跋族是已经消亡的鲜卑族的一支,习惯被称作“拓跋鲜卑”。
在拓跋珪之前,其祖辈已经历从原始到阶级再到国家的变革,虽结局并未一蹴而就就大功告成,数位首领皆被旧势力杀害。
——前秦更将其征服,打得分崩离析,所以拓跋珪面对的,可谓是“地狱难度的开局”。
他先在拓跋鲜卑诸部落大人的拥戴下,继承“代王”称号,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召开部落大会,接着就开始进行一系列如击刘显、攻卫辰、破高车、伐柔然等军事行动,成功率军南下灭掉后燕,建立北魏政权。
天下是打下来了,怎么守得住却是崭新的考验,拓跋珪的思路则很清晰,他坚定要将革新路线进行到底,绝不能因循守旧。
比如经济方面,他采用发展农业、以耕养战政策,游牧民族相对来说都不太看重发展农业,认为不仅效率慢、还不适合迁徙,容易被禁锢在一片区域。
好比跟他同时期建立后燕政权的慕容垂,就下令“禁止养蚕,以桑葚为军粮”,意思是不必把时间花在这些费功夫的事情上,果腹就靠就地取材。
但拓跋珪则认为“经略之先,以食为本”,因而大力发展农业并实行屯田。
战争过程中,都严格约束军队,有“军之所行,不得伤民桑枣”的命令,所以北魏的经济十分发达,在牧业的基础上还有农业的加持,成为其一路凯旋、顺利一统天下的后盾。
毕竟兵马一动,靠的就是粮草。
北魏成为乱世赢家后,考验来临了,胜利的果实该怎么分享、和谁分享都是问题,部落王以功臣身份在一旁虎视眈眈,坐等瓜分这块美味的蛋糕。
拓跋珪则立志要延续祖辈志向,让部落顺利过渡到国家,也就是再不是靠血缘关系来治理和统治,而是让专业的人去对口从事专业的事。
权力要向拓跋珪集中,自然部落首领的权力就会被稀释和剥夺,曾为此爆发多次争夺战,结局以后者宣告胜利,但这一次,拓跋珪吸取教训、有备而来。他令“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也就是把部民变成居民,大家的归属感从认可部落到认可北魏。
旧部落首领意见依然很大,拓跋珪则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他并未直接就把权力夺走,而是先让其分土定居,从世代经营的地盘离开。
再打散跟人民之间的联系,无法一声令下,就带着人们迁徙开始对抗,接着跟自己建立的国家机构互相配合,一步步完成解散部落统治、削弱贵族特权的计划。
拓跋珪的北魏是在秦汉制度下,依魏汉旧制,不仅有禁兵,更有完善的官僚体系,并且还留有余地,州郡县三地方设立刺史、太守和令长时,规定除了异姓二人,还有宗室一人,共同管理。
这个缓冲带就让部落首领的心里能舒坦一些,起码关键职务也都有自己人的参与。
可民族关系的调和怎么办呢?因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的纠葛,拓跋鲜卑面对汉人很难能不傲慢,拓跋珪以推崇法家思想,来克制这个难题。
部落旧贵族仗着身份横行霸道,拓跋珪就杀鸡儆猴,无论多深的背景、谁求情都不好使,一度将儿子清河王绍,悬挂在井里,半死不活才放出来,兄弟辽西公意烈被处死,毫不留情的执法过后,亲贵们就人人自危,收敛起来。
拓跋珪克制了部落旧贵族,启用的则是世家和士大夫们,通过选拔人才和考察的方式,让国家各部门正常运作。由于其一碗水端平的方针,北魏并未出现民族林立的困局,反倒是欣欣向荣、国泰民安。
但是虽然拓跋珪在当时的环境下,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可隐患仍然尚存。
——那就是端水的反面,任何一边都不会坦诚相待,非常吃君主的个人能力,若能博弈的好,则天下太平,一旦实力不济,则会被反扑。
毕竟站在部落旧贵族的角度,拓跋珪就是个“白眼狼”、胳膊肘整天朝外拐。
打天下的时候需要兄弟们卖命,坐稳了就卸磨杀驴,所以随着北魏一代代的汉化,就出现各族人民大起义,此起彼伏的对抗北魏统治。
因而,清朝统治的时候,对于拓跋珪留下的这个隐患,也作出修复。
接纳汉文化的同时,并未打压本族,满汉之间也并非平起平坐,而是有高低之分,并以联姻加强跟旧贵族和蒙古之间的关系,所以八旗兵士并没有像北魏后期一般倒戈相向。
但是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列宁曾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中指出:“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就是说不能用当代的标准来考核他们,又没开天眼,这不公平,要跟其的前辈和同时期的人去比,那么拓跋珪就相当优秀,在他之前完成大一统的是秦始皇,但策略比较激进,所以秦二世而亡。
拓跋珪给后世留下可供参考的方案,面临相同问题的政权,都应该好好谢谢他,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不知少踩多少的坑。
起手就可以稳定民族冲突的难点,不至于分崩离析、陷入内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