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向往过自己在长大以后能成为宇航员,能够翱翔太空、为国争光。
在1971年6月30日的苏联,曾出现这样一件事,返航的航天器内却没有看到里面的宇航员走出来的场景,等人们打开舱门一看,只看到了三具尸体,这艘飞船里面的三位宇航员已经全部牺牲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在打开舱门却发现三名宇航员已经全部牺牲了呢?
自近代以来,人类便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成的以美国与苏联为代表的两级格局,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各个领域都开始了争霸,在航空航天及对太空的探索领域自然也没有例外。
早在1961年4月,苏联便首次成功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将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送上了太空,而加加林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也是第一个乘坐飞船来到太空的人类。
仅仅十几天过后,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便继加加林乘坐飞船上了太空,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乘坐飞船来到太空的人类。
此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经济优势,后来居上,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连续送了很多宇航员上了太空。
并最终于1969年7月的时候,将阿姆斯特朗、大卫·斯科特和巴兹·奥尔德林三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位了第一位登上了月球的人类。
在短短几年内,美国先后送十几名宇航员来到了月球,标志着他们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标志着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人类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早期,因为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很多载人航天活动都失败了,也因此先后有很多宇航员为了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而牺牲了。
早在1967年3月的时候,苏联的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便因为飞船故障而牺牲在了太空中,等他乘坐的飞船返回地球时,科马洛夫早已经牺牲了,众人看到的只是一具被烧焦了的尸体。
事实上,在科马洛夫此次乘坐宇宙飞船上太空之前,工作人员便检查出了飞船的问题,而且检查出的问题还多达数百处,但是由于他们害怕被责罚而未能上报,从而造成了这一次的悲剧,可以说,这一次的飞船失事和宇航员科马洛夫的不幸牺牲,并不完全是意外。
在这一次的“意外”发生以后,人们便开始了反思,此后便有了规定:在宇航员上太空之前,一旦发现飞船有任何问题都必须上报。
其实,早在科马洛夫乘坐飞船在太空失事之前,他便有了预感,觉得自己很可能会牺牲在这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当有人就此事问他为何不借故拒绝这一次的任务时,科马洛夫却回答道:
“就算我拒绝去执行这一次的任务,他们也会让其他的宇航员去执行这一次的任务,那么,我就成了害死接替我执行这一次任务的人。”
科马洛夫一个善良的人,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战友被牺牲。
事实上,如果科马洛夫拒绝执行这一次的任务,那么当时的苏联当局便很可能让另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去执行这一次的任务,那样的话,在这一次事故中牺牲的宇航员便会是加加林了。
要知道,加加林可是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和第一个来到天空的人类,是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旗帜和象征,如果连他都因为飞船失事而牺牲了的话,那么影响便太恶劣了,对全人类都将会是巨大的打击。
就这样,科马洛夫本着大无畏的精神踏上了这一次回不来的征程,并牺牲在了这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在他牺牲以后,举世震惊,苏联当局还为他举行了国葬。
然而,仅仅在科马洛夫牺牲了一年以后,他尽力保护的另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也同样牺牲在了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去世的时候,年仅三十四岁。
和科马洛夫一样,加加林也同样是一个早已经看淡了生死的人,早就预感了自己可能会牺牲,他曾给自己的妻子写信说:“倘若我真的发生意外了,也请你不要过于悲伤,一旦我不在了,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培养我们的女儿。”
加加林遇难的消息令全世界的人们都感到无比震惊,人们万万没想到,这位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和第一个来到天空的人类,就这样不幸遇难了。
然而,后来的航天员却并没有退缩,仅仅过了几个月以后,美苏又继续发射了飞船,将数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
1969年,是人类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美苏两国不仅都送了好几个航天员来到天空中,更重要的是,美国还成功将阿姆斯特朗、大卫·斯科特和巴兹·奥尔德林三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完成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
载人航天事业一开始是由于苏联突破的,可是到了这个时候,美国却后来居上了。
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上逐渐超过了苏联,并且还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这也让当时的苏联当局逐渐紧张且不安了起来。
为此,苏联人再次开始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在1971年6月30日的时候,又有一艘苏联飞船来到了太空,但再一次出现了“意外”,而这一次的“意外”,事实上也并不能称之为“意外”,因为也同样是由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
众所周知,在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空的时候,是需要穿着宇航服的,如果不穿着宇航服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乘坐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然而,苏联这一次的飞船在返航回地球时,都不同寻常的没有穿着宇航服,这并非是因为这三位宇航员特立独行,而是因为这艘宇宙飞船空间过于狭小,容纳三位宇航员已经很吃力了,这三位宇航员只得在返程的时候脱下宇航服,由此也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而这艘宇宙飞船空间之所以会不足,是因为这艘宇宙飞船在设计的时候,是设计为容纳两位宇航员的。
1969——1972年,美国通过“阿波罗计划”,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前后将十几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美国人在载天航天事业的后来后来居上,乃至于对苏联有了压倒上性优势,令苏联当局很是不满,毕竟苏联也和美国一样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很多领域甚至比美国还要强,他们眼看着美国人已经在载天航天超过自己了,自然是高兴不起来的。
为此,在载天航天领域,苏联人想了很多突破和超越美国人的办法,并且还在美国通过“阿波罗计划”将十几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的同时,也前后多次发射了飞船,将十几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中。
不过,苏联并未像美国人一样,通过“阿波罗计划”将宇航员成功送到了月球上,而这也意味着彼时的苏联,在载天航天领域仍然比美国落后很多。
苏联才是第一个开启载人航天事业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宇航员送上外太空的国家,如今美国人通过“阿波罗计划”,对苏联实现了“弯道超车”,苏联人自然不可能服气。
当时的苏联当局眼见美国人一次三位甚至三位以上宇航员送上太空乃至月球,不甘落美国后尘的他们,居然强行将只能容纳两位以上宇航员“改造”成为容纳三位以上宇航员的飞船。
事实上,飞船当时已经制作完成了,根本无法进行彻底的改造,也不可能轻易将只能原本只能容纳两位宇航员的飞船改成容纳三位以上宇航员的飞船。
可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害怕遭到上级领导的责罚,他们都众口一词地告诉项目的负责人,飞船已经被他们“改造”完毕了,如今的那艘飞船,容纳三位以上宇航员根本就是辍辍有余的,由此便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由于空间不足,他们便安排这三位宇航员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不穿宇航服,以便节省空间。
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又由于宇宙飞船的船舱里面的空气泄露了,使得这三位宇航员呼吸变得极为困难起来,要知道,人类一旦失去了氧气,是根本无法存活的。
人类一旦处于缺氧的状态,便很快会处于全身大出血的情况中,这三位宇航员,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因为缺氧而全部牺牲在了返程的过程当中。
而这艘宇宙飞船也因为三位宇航员全部牺牲,与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中断了联系,使得工作人员焦急不已。
等到宇宙飞船回到地球以后,人们迟迟没有等到三位宇航员走出飞船,工作人员只得选择打开飞船的舱门,然后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并不是三位活着宇航员,他们只看到了三句非常冰冷的尸体。
不仅如此,那三位宇航员的尸体受到的损害极为严重,全身上下浮肿的相当厉害,现场可谓惨不忍睹,令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得十分揪心。
这次事件发生以后,再一次震惊了全世界,从此以后在载人航天界便有了一项新的规定:在宇宙飞船返航回地球的时候,必须穿宇航服。
接二连三的载人航天事故发生后,并没有吓垮载人航天界的后来者,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选择继续探索太空,即使以丧失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继续前行。
就在这一次重大事故发生不久之后,另外三位美国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尤金·塞尔南和罗纳德·埃万斯仍然乘坐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来到太空和月球,而哈里森·施密特也成为了世界上第十二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除了是宇航员以外,哈里森·施密特的另一个身份是地质学家,在地质学界,他的成就非常之高,早年间,他便曾研究过的如何让宇航员在在登上月球以后进行地质学勘探。
到了1965年的时候,哈里森·施密特也被选为了航天员,在此之前他从未从事过在人航天的相关工作,而之前的航天员大都是空军飞行员出身。
在被选为航天员以后,哈里森·施密特一边接受训练,一边指导其他的航天员在登月以后能准确识别与选择月表标本,以及指导很多其他的航天员其他地质工作,而他的这些指导,在这些航天员登上了月球以后,也都做了学以致用。
而哈里森·施密特本人,在接受了长达七年的漫长训练以后,也在1972年,同另外两名航天员一起乘坐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因此,在哈里森·施密特成功登上月球以后,他除了要做其他登月的航天员一样的工作以外,还做了另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收集月球标本,以及从月球上拍摄地球照片。
除了哈里森·施密特以外,同他一起乘坐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的另一位航天员尤金·塞尔南还在月球上留下了脚印,而尤金·塞尔南也由此成为迄今为止最后一位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人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