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抓住不长的赚钱窗口期
作者:西北哽
心脉医疗被问询的事件在继续发酵。
8月20日晚,一份抬头为“国家医保局司便函”的公文在网上流出,详细介绍了国家医保局对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价格异常的处理结果。
8月19日心脉被医保局出具问询函之后,舆论出现了两种声音:一边认为5万产品卖到12万太不应该,从企业到医院良心都大大的坏了;另一边代表各类药械企业,认为7万的差价有合理性,而且进口产品也卖高价,为啥抓着心脉医疗不放?
声量上,业界的呼声更高一些。这也不奇怪,当年启动国家集采的时候,药企就有不少反对意见,最集中的就一条:
▌“一毛钱一片药,吃出人命怎么办?”
高值耗材和药品不一样,牵涉到医生上手使用的问题。尤其是创新耗材,企业不仅需要从心理上说服医生接受,更要从行动上教会医生如何使用。中国那么大,每个医生要上手试几把才敢用在病人身上,这其中会有成本。所以支架再便宜,也不至于卖几块钱一根。
那么到底多少成本算是合理?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标准只有一条:
▌就看医保局啥时候盯上你
如今国家医保局控费的措施越来越全面了,不仅有集采、价格谈判,去年还增添了窗口指导的约谈模式。
约谈,大致就是“我觉得你有点贵”,看你接不接翎子。
(网传文件)
这一次心脉医疗显然没接住。别人都降价了,只有心脉医疗不听招呼。从披露的文件内容看,医保局这次还真的不是针对心脉,而是对所有主动脉支架产品都约谈了,一共涉及12家企业,包括美敦力、美国戈尔、博尔顿、德国OPTImed,澳大利亚库克等知名外企或其在华代理商。
11家企业都老老实实降价了,价格最低的承诺压低到20000,最高的也承诺会降到80000以内。
大致可以推测,心脉医疗12万的支架不肯降到7字头以下。
就好比大家本来站在同一排,现在别人都后退一步了,心脉医疗就显得突出了。这时候再来讨论“利润到底多少才算合理”完全没有意义。人家企业也有研发投入,也有销售费用,有的还是跨国代理,如今承诺总价可以低于7万,你心脉怎么还有理由硬抗着12万不放?
高值耗材和药品不一样,往往两三年就更新一代产品,没有专利过期、仿制冲击这一说。因此医保局想要控费,不可能像药品一样开展大规模集采,推动国产仿制药替代进口。
器械企业合理的盈利方法是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竞争地位;医保局合理的控费方法,除了略不讲理的统归大类集采之外,就主要靠窗口指导。
从这次主动脉支架各企业的降价幅度不难看出,老品种降幅大一些,新品种价格还是坚挺的。先健科技2017年的多款产品基本都降到4万以内,2023年新批的品种都在5-6万元之间;美敦力2014年上市的产品价格都降到6万以下。这说明即便有窗口指导,
▌创新决定价值的市场法则依然有效
心脉的Castor支架已经卖了整7年,盈利应当早就覆盖成本了。心脉医疗还不愿意大幅降价,也就难怪被点名了。
中国的医药创新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基本能和国际巨头坐到同一张桌子上了。但若真的要论市场策略,国内无论是创新药还是器械都比外企差一大截。成熟的大外企有扎实的产品组合和管线深度,抛开创新不谈,光是玩营销国内企业就很难跟庄。
美敦力、波科可以亏本进集采,因为有其他盈利产品支撑;国内的创新势力或许能在一两个品种上实现超越,但整体上还是承受不了任何风险。
“产品—利润—研发—产品”的循环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监管就等不及了,这是中国医药创新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如今状况,仓廪还没满就要你知礼节懂进退,的确十分残酷。当下留给每家企业的赚钱窗口期都不长,且行且珍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