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杨仪诛三族,很多人都认为是他罪有应得,被马岱砍脑袋之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也实在太过嚣张。
还有人总结出了魏延的两大不靠谱“计谋”来证明此人好大喜功,说他就是“武版马谡”:如果“子午谷奇谋”能行,诸葛亮怎会否决?诸葛亮薨逝后,他执意不肯撤兵,要自己带队继续北伐,岂不是自寻死路?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靠不靠谱暂且不论,就说魏延在诸葛亮薨逝后想继续北伐,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能只听杨仪一面之词,而是要看看地图:五丈原离长安有多远?以当时的蜀汉兵力,能否一鼓作气打到长安?
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早就想除掉魏延,这些刻板的偏见,当然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而演义小说是不能当作史料来看的,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不但没有偏见,而且十分器重、呵护,魏延虽然傲娇,但也不是一个莽夫——他在诸葛亮北伐时的官爵职务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诸葛亮薨逝后,魏延与杨仪为争夺兵权而兵戎相见,官司打到了刘禅那里,刘禅并非真正的昏君,他是广泛征求了群臣意见的,但是魏延人缘儿不好,所以没人替他说话:“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魏延和杨仪都告发对方叛逆,就像后来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谁是叛军,那得由皇帝来判定,刘禅一看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良死节之臣”都说魏延谋叛,自然也会“兼听则明”地宣布魏延理亏,于是魏延的军队散去,魏延逃进深山后被马岱追杀,并不是大喊三声后被斩杀于两军阵前。
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真正有谋叛之心的是杨仪而不是魏延,陈寿在《三国志·卷四十》中算是替魏延说了一句公道话:“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略》的记载更是详细:“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考虑到当时蜀汉的实际情况,还是《魏略》的记载比较靠谱,魏延一向“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如果不是他主动放弃抵抗,当时蜀汉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他的士卒也不会散去——汉末三国士气,士卒才没有那么高觉悟去“明辨是非”,他们只听主将的,而且魏延这个主将对兄弟们还算不错。
魏延杨仪之争,其实也是文官与武将之争,刘备嫡系与诸葛亮相府中人在争夺军队控制权:自古以来,都是“武将要战文官要降”,这次是文官集团占了上风。
历朝历代的文官都不愿意打仗,因为在他们看来,刀光剑影不如饮酒赋诗,即使山河破碎百姓倒悬,也总能放下他们的酒桌书案,投降后也会有官可做,而武将们却不愿意低头服软,刘备“部曲(私兵家丁)”出身的魏延并没有杀过韩玄(长沙太守韩玄在刘备南征四郡时带着曹操任命的假行裨将军黄忠等人望风归降),跟诸葛亮算半个同乡而没有旧怨,当时的“军师中郎将”也没有权利斩杀任何一员大将。
诸葛亮对魏延有多好,魏延对刘备有多忠诚,读过《三国志》的都知道,这里毋庸赘述,咱们还是回到正题来看当时魏蜀两国的形势——其实当时的三国应该是汉、魏、吴,刘备刘禅都以大汉继承者自居,出征旗帜上即使有字,也应该是“汉”而不是“蜀”,但为了方便起见,咱们还是用魏蜀吴来区分三国。
建兴十二年那次北伐,可以说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孙权出动十万大军子啊合肥一线牵制了大量魏军主力,曹魏最后的名将张郃已经在木门道被射杀,能拿得出手的郭淮也是魏延手下败将,司马懿当时手头上没有能抗衡诸葛亮魏延的大将,只好采取守势,唯一的希望就是“食少事繁”的诸葛亮支撑不住。
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采取的是两路进攻方略,他给刘禅的战报是这样的:“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当时司马懿的主力已经被孟琰(诸葛亮南征收降建宁人爨习、朱提人孟琰、孟获,以爨习为领军、孟琰为辅汉将军、孟获为御史中丞)牵制并击退,魏军士气低落闭门不出,这就给了蜀军再出奇兵的机会,这也是魏延舍不得功亏一篑的根本原因:“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
当时蜀军除了诸葛亮,就是魏延地位最高,他接班后肯定一方面虚张声势与司马懿对峙,另一方面派奇兵突袭长安——通过本文开头的那张地图,读者诸君自然能看出,五丈原到长安几乎是一马平川,而且距离只有二百多里不到三百里!
二三百里在汉末骑兵的铁蹄下,也不过就是一天的路程,建安十三年曹操追刘备,就是一天一夜跑了三百里并将刘备击溃。
建兴十二年蜀军形势一片大好,曹魏两线作战,虽然东吴孙权那面不是很给力,但曹魏方面也不敢掉以轻心,即使孙权后撤,魏军也不敢把东南部队往西北调:“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连曹睿都亲自出马去防范孙权了,这说明曹魏已经后方空虚,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消极避战,这时候魏延要是以疑兵把司马懿拴在五丈原不动,而魏延亲率主力奔袭三百里,用两三天时间拿下长安,那么不管是否能“兴复汉室”,起码“还于旧都”是做到了。
长安失守,后勤补给断绝,老狐狸司马懿也会麻爪儿,那时候战争局势就会向有利于蜀汉的方向发展,孙权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肯定要向曹睿发起总攻。
这样一想,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魏延那么着急了,但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魏延的计划能否成功,他突袭长安的把握有多大,也都是未知数,所以我们可以说魏延没有谋叛之心是被冤枉的,但并不能说他做得全对:诸葛亮薨逝,蜀军失去了主心骨,如果司马懿这时候突然从避战变成求战,魏延能应付得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