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到三千字的开幕致辞,32次被掌声打断,毛主席:这不是我写的

0
分享至

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毛主席的开幕致辞,又一次轰动全场、赢得赞誉,在总共不到三千字的发言中,居然被32次的雷鸣掌声所打断,与会代表都激情饱满、斗志昂扬,可是毛主席却坦言:“这可不是我写的,幕后英雄另有其人哦,我可不敢贪功呦......”,那么,毛主席口中的这位“幕后英雄”究竟是谁呢?



“八大”的幕后英雄

1956年9月15日,我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举国重视,并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是我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同时这次的全国“八大”,距离上一次的“七大”,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年。



这十一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十一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难下,我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胜了西方霸权,赢得了捍卫主权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前进和发展,开创了一个平稳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局面。

在此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们将构建一个怎样的中国未来?为新中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鸿篇巨制呢?这些战略抉择和历史走向,牵动着举国上下。



我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这样一个,万众瞩目与人民期盼中开始了,与会的上千名代表,代表着全国一千多万党员同志,齐聚北京共商国是,每位代表都深知,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也期待着伟大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能够指引出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每个人都期待着那“一锤定音”的开幕致辞。



正如文章开始讲的那样,伟大毛主席精彩绝伦,而又朴实客观的开幕致辞,振奋了全场、轰动了世界,激励着所有中国人勇往直前。正当人们激动澎湃之时,毛主席道出了这篇开幕致辞的“幕后英雄”,更是让人们在钦佩伟人宽广胸怀之时,也油然而生对于这位幕后英雄的敬佩。



他,就是田家英同志,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普通文职工作者,而此时的他年仅34岁,很多人对田家英的惊叹在于,这么年轻的同志,居然对马列理论,有着如此深厚的研究,对中国的国情与民情,也有着如此透彻的分析,能够以世界级人物的视野,做出如此高瞻远瞩的历史判断。人们也不禁好奇,田家英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呢?

年少的命运跌宕

田家英,原本的名字是曾正昌,“田家英”这个名字是他年少时自己起的,是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他于192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双流,幼年的他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一个,在那个旧中国的黑暗社会中,全家人都依靠父亲的小药铺勉强生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田家英3岁那年,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去世了,母亲带着一群孩子,生活瞬间陷入了无比艰难的境地。



田家英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确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女性,她在面对巨大的生活窘境下,仍然没有放弃让田家英求学。那时仅有六岁的田家英,就被母亲送到了私塾,在接触了传统文化的基础熏陶两年后,又几经周折,让田家英在八岁时,进入了城里的省立小学继续读书,田家英的母亲真可谓是,近代的“孟母三迁”。

田家英也确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原本就天资聪慧,不论是在私塾还是后来在学校,不但学习成绩好、懂事理,而且既能吃苦还很好问,在师长的眼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33年,田家英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南熏中学。就在此时,命运却又一次,无情地打击了弱小的田家英,他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晴天霹雳呢?



就在他考入南熏中学后不久,一直苦苦支撑着家庭、支持着他求学的母亲,却因积劳成疾而离开了人世。在田家英的记忆中,求学时的他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为母亲朗诵各种古诗词赋,母亲也总是欣慰地抚摸着他、叮嘱着他,“要发奋,要做个真正的人……”。

母亲的突然辞世,让田家英的求学之路戛然而止,他带着辍学的遗憾,当起了小药铺的“学徒”。然而,机遇总是出现在失去希望的时候,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却让田家英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文坛新秀,崭露头角

徐昌文,作为田家英同伴的父亲,目睹了田家英的长大和生活遭遇,但是他深知这个孩子聪明好学,从小就立志成为有建树的作家,将来也必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徐昌文让田家英经常来家里读书习作,还不断地给田家英,讲述当时知名作家的故事,很快地,田家英就成了徐家的“小常客”。田家英后来评价徐昌文:“是他教育了我,是他给予我对新文学的启蒙,他是我的文学引路人……”。



田家英在药铺当学徒,一天下来非常劳累,但是读书给了他希望和目标,只要投身到书籍中,他就像被刚充满电一样,重新振作起疲惫的身心,始终坚持不懈地勤学苦读。

他为了读书不影响其他人,只能居住在放草药的库房里,床就是一张大点的破木板,书桌就是一张更小的破木板,因为库房不能点火更不能点灯,他只有学着古人“凿壁偷光”,在墙板上开个小洞,借助街道上的灯火,利用微弱的光亮坚持读书。



在药铺当学徒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但读完了四大名著、《资治通鉴》,也学习了很多经典的古诗文名著。这些过往的学习与读书经历,提高了田家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基础。1934年他第一次尝试向刊物投稿,开始了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赚取稿酬生活自立的状态。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在,保留下来的抗战初期的刊物中,看到田家英少年时期的刊文,可以去体会他当时的心路历程。



比如,他在1936年《华西日报》上刊发的散文《春》,透过“我是夜之子,在困难和煎熬里,在血和唾液里,在恐怖和黑暗里,我成长起来......”,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田家英,内心深处亲历的世态炎凉。

之后的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着自己的理想高峰,《灯》、《路》、《街》等一系列雅俗共赏、构思新颖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田家英”这个文坛新秀,可是又有谁知道,这背后的辛酸与苦难呢?

以笔投戎,邂逅毛主席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田家英踏上了“以笔投戎”的抗日救国之路,1936年他加入了我党的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海燕社,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和先进的理论思想,这些新知识都让田家英眼前一亮,他终于明白了只有马列主义和我党,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开始向往延安,开始以成为一名党员,作为自己新的人生目标。



1937年底,田家英写下最后一篇《去路》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上延安的征程,这篇文章是他与旧时的自己决裂,开始拥抱新人生的开始,这篇文章被看作是田家英人生转折的自白——“我要去,为了友人,为了自己,我应当把声音变成行动......,我去交出我的生命”。

历经千难万苦的田家英,终于来到了他心中的圣地——延安,并于1938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经过在马列学院的深造后毕业留校,开始担任研究员和教员。事业上顺利发展的田家英,还没有从婚姻的喜悦中缓过神来,就被新婚妻子提出了离婚,这段犹如过山车一般的婚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田家英是个“工作狂”,刚刚新婚不久的田家英,就被调入了政研室工作,因为是新成立的部门,人手少工作忙,此时的田家英一心扑在单位和工作上,原本就比较内向和含蓄的他,更是忘我地投入到,书山文海的研究中而不能自拔,由此就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再加上双方性格反差不小,渐渐地感情基础也“随风而去”,这段短暂的婚姻,以妻子提出离婚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这次失败的婚姻,对于田家英的打击是很大的,不但茶不思饭不想,而且工作也停滞不前,同事和领导们担心,长此以往下去,田家英岂不是就成了一个“废人”?

在领导和同事的撮合下,作为同事的董边,慢慢地走入了田家英的感情世界,因为两人兴趣相投、且志向一致,顺理成章地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之后的岁月中,他们始终彼此支持、彼此恩爱,成就了相伴一生的佳话。

1946年,田家英被伟大毛主席选为岸英的老师,然而这“师徒二人”却是同年同龄,这么年轻能肩负起传道受业之责吗?当时不少人都无法理解,毛主席这样的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另有玄机呢?

当时刚刚从苏联回到延安的岸英,其实在汉语能力方面并不好,所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就思虑着要给他请一位老师,教授岸英语文和历史,恰巧一个偶然的机会,田家英在延安报纸上《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虽然只是一篇千字的杂文,但是足以显示出作者的学识与功底。

当得知作者竟然是一位24岁的“后生”时,毛主席更是赞赏不已,并由此记住了“田家英”这个名字。当给岸英选择老师时,他们相仿的年龄,更容易拉近交流的距离、更容易有共同话题,加之田家英的文史功底,也就成为了最合适的“老师”人选。



田家英成为岸英的老师后,与毛主席接触与交往的机会也就增多了。当时,正值中国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整个党的决策层都异常地繁忙,为了更好地协助毛主席处理军情与事务,秘书岗位就需要增加人手,在胡乔木等人的联名举荐下,从1948年8月起,田家英开始担任伟大毛主席的秘书。

田家英自幼养成的事无巨细和吃苦耐劳,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在秘书岗位上的工作中,简直是如鱼得水一般,不论是文件起草、调研记录还是会议会晤,他都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正是他出色的工作表现,以及稳健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毛主席对他愈加地信任,在与伟人长期的相处和陪伴中,田家英也深受熏陶和影响,对于伟人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把握的也是越来越准确。



田家英与伟人在工作之余,也有着很多相同的志趣与喜好,伟人经常诗兴大发或者是以古喻今,田家英扎实的文学和历史造诣,都能与伟人同频互补。田家英出色的记忆力,更是能够将长篇的古文诗词“倒背如流”,也成了帮助毛主席缓解工作紧张的小妙招,逐渐地,田家英成为了毛主席的好帮手和忘年交。

功过是非,历史评判

新中国建国后,田家英历任办公厅秘书室主任、毛主席办公厅副主任和政研室副主任等职,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他,全身心地参加了毛主席选集前四卷的编辑、注释和出版,更是经常性地执笔,许多重要政策与文件的起草工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笔杆子”。

正是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扎实的马列理论基础,有机结合了时势的敏锐把握,让田家英起草的“八大”致辞,受到了毛主席和代表们的高度赞誉,这也成为他执笔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1959年在庐山上遭到不公正的冲击后,田家英也开始受到排挤和冷落,但他却始终秉持着——坚持真理与实事求是,在那个时代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初心。

1966年5月22日,盲目派悍然对田家英予以停职反省,勒令他搬出中央驻地。面对如此的不白之冤,他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田家英的案头有一方普通的端砚,上面刻有一段他自己写就的铭文——“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短短二十个字,不正是他对信仰终生坚守的自画像吗?连同那篇洋洋洒洒三千字的“八大”致辞,所有的这一切,都将由人民和历史,去给出对一名党员的公正评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近史博览
近史博览
博古通今知兴替, 前车之鉴后事师。 若明历史兴衰理, 以古为镜可慎思。
1003文章数 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