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晚,广东省博物馆粤博之夜第五场——“致敬传统·民俗艺术之夜”热闹开场。
展厅人影如梭,台上皮影舞动。7点开场前,舞台两侧已经围满了前来“过戏瘾”、找寻童年记忆的市民游客。
本次展演依托广东省博物馆暑期推出的“皮影里的中国”特展,以皮影戏、民乐、声乐等艺术形式,用“声、光、影、剧”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中华民族经典。
演绎影窗背后的“百地千戏”
影窗虽小,天地甚大;艺人一手,舞动影人;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被誉为“最早的动画片”。
“致敬传统·民俗艺术之夜”,将非遗艺术——陆丰皮影戏带到观众面前。皮影艺人凭借巧手,生动演绎千古传奇,将《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经典皮影戏选段搬上舞台。
影窗上,虾兵蟹将们拿着兵器上下翻滚,其后是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的哪吒。该皮影戏讲述了龙王在龙宫内大摆盛宴时,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持枪冲入,将虾兵蟹将和龙王制服的情节。影人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赢得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热情欢呼。
广州市民蔡女士带着9岁的儿子前来赏戏,为了让孩子了解更多皮影戏的历史文化,他们在演出开始前参观了三楼“皮影里的中国”主题展览。“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皮影戏,班级里有个戏台子,最喜欢演孙悟空了。”蔡女士说。
“皮影里的中国”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合办,于2024年7月17日至12月1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件/套皮影及相关珍贵展品,是华南地区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各地皮影的展览。
本次展览精心挑选独具特色的皮影造型,多方位呈现皮影戏“百地千戏”的特点,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中的标志性场景,重现观众耳熟能详的精彩瞬间;同时,结合皮影制作工具、传统乐器、剧本等实物展品,带领观众“解密”皮影戏后台。
此外,展览融合动画、高清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打造了沉浸式体验空间,生动展示了皮影艺术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皮影艺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让观众了解皮影的“前世今生”
皮影与中秋有着特别的互动关系。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融合,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节庆。
而在皮影文化中,山西的皮影艺人祭祀“乐王教主,月宫皇娘”,四川郫县有“夜作皮影”的说法,中秋夜常出演《唐明皇游月宫》,均体现出古人对月的崇拜。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皮影背后的民俗文化,舞台上还带来了与“月”有关的民乐表演《嫦娥天宫舞曲》。琵琶、古筝、二胡与笛子共同演绎了嫦娥仙子的曼妙身姿,与皮影艺术交相辉映。
民乐《敦煌》则将观众的视野投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寓意着“一带一路”不仅沟通了中西文化,也成为了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传播的重要通道。
“我成年以后才接触到皮影戏,今天是第一次听到广东陆丰的皮影戏,潮汕方言和乐曲太有魅力了。”散场后距离闭馆仍有半小时,来自上海的游客汤女士快步走向三楼展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发扬皮影戏的关键还是要创新,现在的手工艺越来越精湛了,也有更多丰富的配曲,能看出艺术上的融合创新。”在广州读大学的王玥表示,她对展厅中皮影戏曲人物和陶艺的结合感到惊喜,期待未来看到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皮影艺术品。
文|记者梁善茵文艺通讯员粤博宣
图|馆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