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阏与之战,赵奢出奇制胜

分享至

将相和

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仍保持着强盛的态势。赵惠文王时期更是出现了文臣有勇、武臣有谋,君臣相携的良好局面。赵国君臣还为我们贡献了一系列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段时间。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赵惠文王十六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宝贝还没焐热乎,赵惠文王就收到了秦国的来信,秦昭襄王提出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国君臣很头疼,把和氏璧给秦国,怕城池很难拿到,白白被秦国把宝贝骗了去;不给和氏璧,又担心秦国出兵攻打。赵惠文王没想好如何处理,就想先选一个能去秦国交涉此事的使者,也没斟酌到合适的人选。

宦者令(管理宦官的官员)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缪贤曾因犯罪准备逃往燕国。之所以选择燕国,是因为有一次赵惠文王同燕王会面时,燕王曾私下握住缪贤的手说:“寡人愿意同你交个朋友。”他觉得燕王会收留他。

蔺相如知道后,阻止了缪贤。他说:“赵国强,燕国弱,您深得大王宠信,燕王因此想结交您。现在您因犯罪出逃,燕国惧怕赵国,一定不敢收留您,还会把您抓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肉袒伏于斧质之下请罪,这样或许会得到原谅。”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主动向赵惠文王请罪,得到了谅解。缪贤认为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人,派他出使秦国非常合适。



赵惠文王立即召见了蔺相如,询问他的意见。

蔺相如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它。”

赵惠文王说:“秦国得了和氏璧,不给城池,怎么办?”

蔺相如答:“秦国请求用城换和氏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拿出了和氏璧,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秦国理亏。权衡利弊,宁可把和氏璧给秦国,让秦国理。”

赵惠文王问:“谁可以做使者呢?”

蔺相如答:“假如大王没有合适的人,蔺相如愿意手捧和氏璧出使秦国。如果城归了赵国,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如果得不到城池,臣一定完璧归赵。”

于是,赵惠文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秦昭襄王在离宫章台召见蔺相如,蔺相如手捧和氏璧觐见。秦昭襄王大喜,把和氏璧传给美人及左右观看,左右皆高呼万岁,却绝口不提15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断定秦王没有用城池交换的诚意。于是走上前说:“和氏璧有一处瑕疵,臣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想看瑕疵在哪儿,就把和氏璧交到了蔺相如手中。蔺相如拿到和氏璧,飞速向后倒退到一根柱子前。

他背靠柱子,怒发冲冠地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群臣商议,大家都说:‘秦人贪婪,倚仗强大的国力,要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城池我们恐怕是得不到。’因此,讨论的结果是不给秦国和氏璧。”

接着,他话锋一转,给秦国戴上大国的高帽子,让秦国不好当面耍赖。

蔺相如说:“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因为一块玉璧得罪强大的秦国,不可取。于是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前来,拜送国书于大殿之上。这是全大国的威严,表达敬意。今臣至,大王却在离宫接见我,礼节傲慢;把和氏璧传给美人观看,戏弄臣。臣看大王没有拿城池交换的诚意。因此收回和氏璧。大王如果逼迫臣,臣的头和玉璧将会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手持和氏璧,看着柱子,做出要撞柱子的姿势。



秦昭襄王担心和氏璧受损,连忙阻止他。又派人取来地图,指了15座城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没有立即交出和氏璧,他要再进一步,让秦王以礼相待,凸显赵国同秦国具有平等的国家地位。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宝物,赵王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正殿安排九宾礼,举行正式的接收典礼,臣才能献出和氏璧。”

秦昭襄王是国君,不好抢使者手里的东西。而且他认为和氏璧已在秦国,多等五天也无所谓,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居住的广成传舍后,立刻派随从换上百姓的衣服,从小路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昭襄王在宫廷接见蔺相如,准备接收和氏璧。

蔺相如上殿后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国君,没有一位遵守盟约的。为臣害怕受到欺骗,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强赵弱,大王只需派一位使者到赵国去,赵国立即就会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只要秦国先把15座城池交接给赵国,赵国不敢不奉上和氏璧。我知道欺骗大王是重罪,情愿被大王惩处。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



蔺相如这番话的影响力巨大,不亚于外交部发言人在联合国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他高声指责了秦国二十几位国君都没有信誉,戳破了秦国假割地、真夺璧的企图。

秦国君臣面面相觑,既惊且怒。想想被张仪欺骗多次的楚怀王,向来都是秦人骗别人,秦国哪吃过这种亏。秦昭襄王打量着蔺相如,他意识到自己小看了这个赵国人,一个初次行走在外交舞台上的外交官,竟然有如此胆 量。有人提议杀了蔺相如。

秦昭襄王明白杀蔺相如没有任何好处。既得不到和氏璧,更达不到打击赵国民心士气的最初目的,只会激怒赵人,让他们更加团结,在国际上也不好看。秦昭襄王收敛了怒火,他照常款待了蔺相如,然后就放蔺相如回国了。

最后,秦国没有拿出城池,赵国也没有献出和氏璧,此事不了了之。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蔺相如的表现十分惊艳,他的出现弥补了当时赵国外交人才不足的短板,赵惠文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对他非常重视和信任,这也为廉颇后来的愤愤不平埋下了伏笔。

弱国无外交。秦国敢绑架楚王勒索土地,却放走了蔺相如,深层次原因在于赵国当时国力强大,军事力量雄厚。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外交官也就没有在国际舞台上的发挥空间。

而且,秦国这一时期的主要打击对象不是赵国,而是楚国。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白起率军攻入楚国,攻占了鄢城、邓县、西陵,推进得非常顺利,秦军主力准备继续深入楚国境内,攻打楚国都城郢。秦国担心赵国会趁机攻打秦国。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到渑池会面。

秦国有扣留楚怀王的前科,各国政要都怕被秦国扣留。不扣留,也可能被秦人羞辱。国君如果受辱,国人必然垂头丧气。因此,赵惠文王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劝赵惠文王去参会。他们认为如果不去,显得太软弱胆小。



秦赵两国虽算不上友好邻邦,但也没到大动干戈的地步。现在决裂对赵国不利,对秦国同样不利。最后赵惠文王决定带蔺相如随行,廉颇率大军在边境接应。

廉颇忠诚耿直,他把赵惠文王护送到了边境,分别前说了一番别人不敢说也不会说的话:“大王此行往返行程不会超过30天。如果30天后大王没有回来,臣请立太子为王,断绝秦国的妄想。”

“请立太子为王”一句,看似是舍君王、保社稷,实际上是既保君王,又保社稷,为赵王、蔺相如免除了后顾之忧。“请立太子为王”之后,如果秦国扣留赵王,廉颇会率大军即刻攻打秦国。同时,赵国国内拥立新君即位,让秦国挟制赵国的计划彻底失败,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秦国会丧失攻打楚国的良机。

因此,廉颇“请立太子为王”,就是让秦国不敢扣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也表现出了非同凡响的胸襟,他没有猜忌廉颇,点头同意后启程前往渑池。接下来就是外交官的舞台了。



渑池之会的酒宴上,秦昭襄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鼓瑟!”赵惠文王没多想,就鼓了瑟。

秦国的史官马上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状上前说:“赵王窃闻秦王擅长秦地乐器,请击缶,以相娱乐。”秦昭襄王非常生气,拒绝了他。

蔺相如又向前一步,把瓦缶递到秦昭襄王面前,跪下请求秦昭襄王表演击缶。秦昭襄王仍不肯击缶。

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脖颈的鲜血,可以溅到大王身上!”

这是说,他同秦王距离非常近,可以杀了秦昭襄王。秦王的侍从们想击杀蔺相如。蔺相如圆睁双目,大声呵斥。侍从们怕伤到秦昭襄王,不敢 前。秦昭襄王只好勉强地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立刻回头把赵国的史官喚上来,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越王击缶。”

这一轮交锋,赵国略占上风。



秦国的大臣们提出:“请赵国献出15座城,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回击说:“请秦国献出都城咸阳向赵王祝寿。”

直到宴会结束,秦昭襄王也没占到一点儿便宜。

渑池之会后,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上卿,排在廉颇的前面。有廉颇陈兵边境,秦国才不敢轻举妄动。

廉颇等将领攻城、野战,流血流汗为国家累积实力的贡献,却被忽视了。廉颇愤愤不平,性格耿直的他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颜藺相如列传》)

蔺相如听说后竭力回避退让。一次蔺相如出门,看到了廉颇的车子,连忙躲了起来。蔺相如的门客觉得十分羞耻,以离开表示抗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