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还有7天
就能把神兽丢回学校
老母亲心头不禁一阵窃喜
但瞬间,焦虑又爬上眉梢
娃娃每天为了玩手机废寝忘食
不想学习、不想运动
手机不收,这心怎么收得了!
面对开学前的抢手机、藏手机大战
成成妈求助到成外附小梅校长来支招
▲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梅花
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但孩子们假期里的一些习惯,比如对手机包括平板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成了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家长帮助娃娃控制手机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开学“收心”,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成长。懂比爱更重要。
孩子喜欢玩手机
一玩就停不下来
并不完全是孩子“习惯不好”
“没有自制力”“懒惰”
究其原因
①咱们的孩子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网络是孩子们生活的一种重要内容和方式;
②大数据的精准推送,瞄准了每个个体的认知、喜好、习惯,孩子打开手机,往往会“哇,这个内容好酷”“这个观点说到我心里了”,那些在真实世界里得不到的回应,会在手机里得到无条件的认同;
③手机可以提供“立刻”“马上”的即时满足,以及轻易获得的成功感,离开手机,就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无意义感,让孩子甚至成人都难以自拔。
懂得这些原因
我们就会少一些简单的指责,粗暴的干预
而是了解掌握一些策略和方法,科学应对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到自己合理使用手机,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刷手机或沉迷游戏等行为。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家长手机不离手,视频刷个不停,去要求孩子停止玩手机,只会导致孩子的深度抗拒:你们大人也控制不住自己,凭什么不准我玩?!于是躺平摆烂,玩手机可能从公开转到躲躲藏藏,甚至跟家长对着干。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太优越了,在家里基本处于无论情绪情感和物质都是收益的一方,而无需付出。父母和祖辈过度地给予,会让孩子丧失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感和意义感,造成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导致空心病很重要的原因。手机在手,世界全有。可以不出门、不吃饭,更不愿意做“写作业”这样的“苦”事。
再小的孩子,也要注意赋予他意义感。获得其实是没有意义感的,付出才会有意义感。
你辛辛苦苦做好了饭,千呼万唤他也不出来吃,家长往往就会崩溃。只有他付出了参与了,他才觉得是有价值的,因此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家庭建设。共同制定家庭的规划、外出的攻略、学习的计划、家务和劳动等。大家一起做饭,共同收拾,这不仅仅是劳动观念的培养,更是家庭亲密纽带以及生活意义感的培养。
孩子3岁以前,父母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培养依恋情感。3岁以后,要逐步进行延宕满足训练。延宕满足是大脑控制的反应模式,是人类文化教化的结果。人类除了生物性还有社会性,即克制、忍让、担当,这是人类前行、摆脱生物性为了更高级的社会属性所需要的训练。社会属性高的孩子,往往抗挫折能力和社会成就更高。
在生活中,要关注孩子,但不一定随时给予孩子肯定、回应、褒奖,适当的“让子弹飞一会儿”。
各种情绪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社会的条条框框,就是秩序,遵守秩序而不觉得压抑,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鼓励领孩子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增加亲子陪伴,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共同进行艺术创作、一起阅读等,带孩子参与社会活动,见天地,见真实人生的苦辣酸甜,增强孩子的社会性。这些活动能够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真切感受到手机不是生活的全部,有效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易子而教”。学校尤其是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有效的。很多学校都有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求,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制定家庭的手机使用约定,包括学习时间、休息时间以及手机使用的具体时间限制,家庭成员相互督促、激励,共同遵守。还可以和老师加强沟通、结成联盟,针对孩子的个体情况,商议学习规划、成长目标、行动措施。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情况不同
祝你找到适合且有效的办法
帮助孩子克服对手机的迷恋和依赖
转自 | “成都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
声明:“龙泉驿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播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