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科普大讲堂”是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面向青少年家庭新创立的科学文化传播品牌。每期大讲堂邀请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演讲嘉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背后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言和沉浸式的现场氛围,为观众带来一场科学、文化、艺术交融的知识盛宴。“南沙科普大讲堂”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首期及第二期活动由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承办。
南沙科普大讲堂
第2期 | 2024年7月20日
张浴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组的张浴阳,主要做的工作是珊瑚礁生态修复、生态调查和珊瑚繁殖生物学。 照片上显示的就是我们平时做野外调查时的状态。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些令人激动的视频。 2021年,我们在西沙做珊瑚礁修复工作时,就在我们的珊瑚苗圃旁边,有一条蝠鲼正好从我的身下游过,距离我身体不到20cm,当时我非常激动。
下一个视频给大家展示更难得一见的东西。那天我们正在万宁的大担石做珊瑚礁生态调查,遇上这个海龟,有发现它与普通绿海龟的不同之处吗?它是一只极为罕见的白化海龟,一般在国内潜水可能100、200潜才能遇见一次海龟,遇见白化海龟的几率约万分之一不到,难能一遇,所以真的很幸运。
珊瑚礁的重要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回到珊瑚礁,很多人对珊瑚礁的印象就是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它们分布在海底,中间游曳着各种各样的鱼类,物种非常丰富,这张照片就是正常珊瑚礁应有的样子。
现实中,要是下潜看到状态好的珊瑚礁,也能看到成千上万种鱼类,包括无脊椎动物、珊瑚等等,所以我们常说珊瑚礁是一座漂亮的海底花园,同时它还有很重要的生态功能,维系着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
陆地上的热带雨林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海洋中的珊瑚礁可与之并提。珊瑚礁是海洋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用仅为千分之二的海洋面积养育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物种。
构筑“生物海岸”
此外,沿岸的珊瑚礁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保护,比如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每年都会经受几次台风侵袭,但是有珊瑚礁保护的海岸,97%的波浪能被珊瑚礁吸收掉,极大削弱了台风对海岸的冲击影响。所以有珊瑚礁保护的区域,海岸受侵蚀的影响会极大下降。据科学家统计,珊瑚礁对海岸的保护价值大概为一年一百五十万美元。
丰富旅游和文化资源
我们说去海岛旅游,可能会选择马尔代夫、斐济、塞班这些世界闻名的岛屿,它们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因为它们不仅海水好,而且还有珊瑚礁,去到那里,游客都愿意去浮潜或是体验潜水看珊瑚,瞅一瞅鱼类,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体验。这是珊瑚礁提供给人类的重要旅游资源,同时它也能形成相应的海岛特有的文化产业。
渔业资源和食物的来源
广东人很讲究吃,海鲜是桌上必不可少的。珊瑚礁中产出的石斑鱼、龙虾、鲍鱼、螃蟹,这些都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也构成了重要的珊瑚礁渔业。据统计,全球大概有5亿人依赖珊瑚礁和珊瑚礁产出的鱼类生存。
造礁石珊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
回到营造珊瑚礁的基础——造礁石珊瑚,从名字上来听,就知道这个珊瑚是能够造礁的,因为它可以形成碳酸钙的骨骼,这种碳酸钙骨骼逐渐积累就能构成珊瑚礁。造礁石珊瑚属于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下的石珊瑚目,这类珊瑚是构成珊瑚礁的主要生物类群,它也被称做珊瑚礁的框架生物。虽然珊瑚虫单个个体大概在1毫米到几厘米之间,但是别看它小,一个珊瑚由成千上万个珊瑚虫构成。这些小小的珊瑚虫每天都在努力地钙化,每天都在生长,通过它们的努力,就形成了大概几平方公里或者几百平方公里面积的珊瑚礁,构成重要的岛礁,包括我们国家的西南、中沙,还有东沙都是由珊瑚礁构成的。
珊瑚的生活史
我们介绍一个人,都是从他小时候说起,我们介绍珊瑚也从它的诞生开始说起。珊瑚在繁殖时,会排放出卵团。有趣的是,很多种珊瑚都选择在同一天晚上排放卵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鱼类很喜欢这些食物,它们会大量摄食珊瑚的卵子。如果每个珊瑚都单个排放卵子,一群鱼一拥而上可能就把所有宝宝吃掉了;但如果很多珊瑚在同一时间大量排放,鱼类就无法完全消耗掉所有卵子,从而提高后代的生存机会。这就形成了珊瑚礁的排卵奇观,如果这时候潜水,就可以看到海底在“下雪”,不过这个雪是从水下往水面漂浮。
珊瑚排放的一个卵团里包含十几个卵子和大量的精子,卵团浮到水面就会破裂,把精子、卵子散发出来,在水面上最后形成卵带。在大堡礁珊瑚繁殖后的第二天,乘直升飞机观测,甚至能够看到长达十几公里的珊瑚卵带,非常壮观。
珊瑚卵排出来后会形成幼虫,最后附着,变成我们平时常见的固着生活状态,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前面珊瑚的排卵,我们叫有性繁殖,后面这种叫无性繁殖,它是通过分裂、出芽生殖,然后把自己的身体克隆出来,从一个长成两个,两个长成四个,逐渐增加,最后长成我们常见的珊瑚个体,可能是几十公分,甚至长达十几米,每个珊瑚都由成千上万个这种小的珊瑚虫构成。
我们可以把珊瑚的生活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固着生活,另一部分叫浮游阶段。固着生活就是我们常见的,珊瑚慢慢地生长、长大。而浮游阶段就是珊瑚排出卵子,卵子形成卵团在水中随着海浪被带到其他地方,就像树木、植物产生种子,被风、被动物带到其他地方去,重新生根发芽一样,珊瑚就是借着浮游阶段散播到周边的海域。
珊瑚不光是在卵子的时候随波逐流,其实它在发育到幼虫阶段还能游动,虽然游动速度很慢,一秒大概只能游2、3毫米左右的距离,但是这对它来说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通过两个视频更直观地了解珊瑚的生命早期阶段。
首先这个是2021年我们在三亚记录的珊瑚繁殖过程,可以看到,珊瑚受精卵在发育,从一个受精卵分裂变成二细胞阶段,然后变成四细胞、八细胞,发育8小时后,则到囊胚阶段。我们没有拍到后面的细胞发育,只拍摄观察了最初8小时珊瑚受精卵的分裂过程,实际上约10小时后,它就会发育成右边这个模样,称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会游动,但游的没有视频里那么快,它会绕着红色的一个地方游来游去。
为什么绕着红色的地方游呢?这个红色的东西叫珊瑚藻,具有一些化学信号物质,会诱导珊瑚在它附近附着,然后这些珊瑚就会从虫子般形态变成花朵般形态,这时候你能看到中间有一圈白色,那是珊瑚仅用不到一天时间钙化成的碳酸钙骨骼,约10天左右后,可以看到有触手在里面动,周边骨骼也变的更多,这就是珊瑚的幼体。珊瑚虫幼体不断进行无性繁殖,就能长成一个新的珊瑚,不过在这个阶段,珊瑚礁的死亡率非常高,存活率在野外可能连万分之一都达不到。所以对珊瑚来说,它需要靠量取胜。
海底花园在快速退化
这两张图展示的是西沙永兴岛的同一片珊瑚礁,左边是2006年由我们课题组长黄晖老师带队拍摄的,右边是2009年我第一次去西沙的时候拍摄的。当时的场景让我非常震惊,因为我2008年进组,看到所有的西沙照片都像左边这样,珊瑚铺满了整个海底,非常欣欣向荣,可以看到各式珊瑚。但到2009年,我再次下水只见死气沉沉一片,我当时都震惊了,觉得怎么可能差距这么大。
后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七连屿的西沙洲发现存在大量的长棘海星,这种海星专门捕食珊瑚。我们询问了当地渔民,他们说前两年,有上百万的长棘海星趴在珊瑚礁上啃食珊瑚,珊瑚很快就被它们啃食干净了,渔民也不敢去岸边打渔,因为铺满了长棘海星,它们身上有毒刺,一不小心就会被它们扎到。在我们调查时,长棘海星已经减少了很多,因为其他地方的长棘海星都已经饿死了,唯独在西沙洲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海星趴在剩余的几株珊瑚上,聚集在一起摄食珊瑚,它们就是造成珊瑚快速退化的罪魁祸首。
但长棘海星并不是唯一的威胁,我们都听过珊瑚白化现象,即海水升温导致全球变暖,也会造成珊瑚的大规模白化死亡,包括人为过度捕捞、污染、珊瑚疾病,都会导致珊瑚礁快速退化。如果按照现在的退化速度,有学者认为,可能到本世纪中叶,珊瑚礁将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将失去珊瑚礁生态系统,这对于人类乃至整个地球,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
拯救珊瑚礁
我们需做点什么去拯救珊瑚礁呢?针对白化、高温的影响,我们可以培育耐热的珊瑚品种;针对过度捕捞,我们可以加强管理;针对退化珊瑚礁底质容易被破坏,不利于珊瑚生长,我们可以人为改善珊瑚底质。
正如植树造林需要树苗,不能把树拔下来直接移到沙漠里一样,在珊瑚礁修复工作中也需要培育珊瑚苗种,而不能直接从健康的珊瑚礁上直接移植珊瑚,否则可能因为移植过程中的严重损耗,导致两片珊瑚礁同时受损。因此,我们需要先培育更多的珊瑚苗种。上图展示的就是我们常用的几种苗圃技术,包括使用浮床、绳索吊拉、珊瑚树以及框架式铁架来培育珊瑚苗种。等到珊瑚苗种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移植。接下来,我将通过视频展示我们具体的移植工作。
这里是西沙,平时鲜有人能去。我们做苗圃的时候,首先要向沙地打入一个深度约90厘米的水下锚,每一个水下锚锤击400、500下。水下锚锤好后,我们再把船上做好的苗圃架投放到海里,这时就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上面用力压浮球,另一个人使劲往下拉,将苗圃架套在水下锚上的钢丝环里,然后把U型扣拧紧。整个过程非常累,海水员吐气频繁,是非常繁重的一项工作。
然后我们尝试搭建新苗圃,这种新苗圃能够把珊瑚抬离海底,不受沉积物的影响。当苗圃架好后,就能用渔线系住珊瑚断枝挂在苗圃架上,再拿一些铝扣把渔线夹紧,这样整个珊瑚就不容易脱落,可以慢慢生长。
在浮床的苗圃上,我们用扎带代替渔线,因为渔线在水下很难绑,而扎带一拉就很轻松把珊瑚固定在苗圃上。
8个月后,我们可以看到,挂的单枝珊瑚已经长成一小团,且有很多分枝;浮床上的苗圃有的甚至已经长到一个盘子的大小,它们会随着时间越长越大。当苗圃上的珊瑚长得足够大,我们就把它采放在水里,拿一个筐扛着,一路走到需要修复的退化珊瑚礁旁。然后用水下电钻在珊瑚礁上钻孔,钻好孔后,放入膨胀胶粒,再打入专用移植钉,跟我们平日室内装修很像,墙上打孔后,放入膨胀胶粒,然后再钉上一个钉,是同样的方法,然后再把我们培育的珊瑚绑在移植钉上,每个珊瑚用两个扎带绑住,这样能够更稳固。
这是我们用的另一种方法,礁体移植与移植钉结合。那礁体为什么做成这种形态呢?因为它可以抗浪,海浪来了后不会被打翻。经过一年修复后,可以看到蓝色或呈分枝状的珊瑚大部分都是我们用移植钉移植的,有一些扎带都没有剪掉,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有一根扎带在珊瑚上。
被移植的珊瑚种类繁多,所以能看出,被移植的珊瑚长相跟原本的珊瑚稍有不同。移植时长约一年多、两年,所以珊瑚体积不算大。鱼类的数量跟珊瑚繁荣程度息息相关。虽然目前鱼类并不多,但已经比周边退化掉的珊瑚礁鱼类多很多了,珊瑚也在逐渐增长。
这是去年拍的视频,可以看到珊瑚明显长大了,最大直径已接近1米,大部分都是在50公分到60公分左右。这时候生活在珊瑚礁里的鱼类比之前多了很多,它们以珊瑚,或者珊瑚中生活一些小的螃蟹、虾为食,所以有了珊瑚礁后,鱼类就有了家园,够在珊瑚礁里生存,数量就能够维持,否则它们就生存不下去。
这是礁体和移植钉结合培育的珊瑚,可以明显看出珊瑚很多,不再是只有分枝状,有的圆圆的,像个馒头,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珊瑚,因为我们做修复的时候还是要讲究多种珊瑚搭配起来,才能保证珊瑚种类的多样性,才能让生态系统更稳定,让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更高,更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这就是我们在西沙做的修复工作。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珊瑚里头有一对红色的小丑鱼,自我们做修复到现在,它们一家一直在这里安住,我们每次去都能看到它们一家在这里。
西沙可能大家没法去,我们在蜈支洲也做了珊瑚礁修复,如果大家夏季去三亚潜水,有很大概率能到我们的修复区潜水。蜈支洲珊瑚礁的修复方法跟西沙运用的类似,用水下电钻钻一个孔,约4至5秒就能完成,当然有时候遇到不适合的底质,钻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移植完的珊瑚很有特点,单枝很突兀的立在珊瑚礁上,很违和,随着它慢慢生长,6个月后,就能长出新的枝桠,两年到三年后,能达到约30厘米的大小,甚至有的珊瑚能长出它原本的形态,而不是单枝立在那里,有的珊瑚长的像蘑菇,有的像鹿角。这种大片、桌状的珊瑚是风信子鹿角珊瑚,后者长相很有特点,能长成一片,像个桌面。有些风信子鹿角珊瑚下面会有1至2个空了的钉子,是当时被移植的珊瑚脱落,或死掉脱落,就没有长起来,但其他长起来的珊瑚就还立在那里,像一朵朵蘑菇、灵芝一样,很好看。
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把珊瑚的数量提升起来的,这时候水下退化的珊瑚礁就不再那么光秃,鱼类也比之前多,下水的时候,这些鱼类会围绕着我游来游去。
我们每年都会复查珊瑚的修复情况。今年3月份,我们去蜈支洲做调查时,发现珊瑚已经长满,海底不再光秃,原来大概10公分左右的珊瑚,现直径已达1米、2米,甚至个别珊瑚已长到一个床这么大,我都可以躺在上面。
现在潜水的游客,不仅能看珊瑚,还能看到很多的鱼在里面,这就是珊瑚带动鱼类的数量恢复。这就是我们团队为珊珊瑚礁生态恢复做过的努力。
保护珊瑚礁,我们能做什么?
首先,我们去珊瑚礁旅游时,应拒绝购买珊瑚、珊瑚制品,因为它们都对珊瑚礁造成破坏才能生产,而且特别提醒大家,2021年以后,石珊瑚所有的种类都被我们国家列入了二级保护动物,所以去采挖或购买它的产品也是违规的。
第二,去珊瑚礁旅游的时候不要踩踏、翻动,或者拿取珊瑚,这样就可以让珊瑚在那安安静静地生长。
第三,去珊瑚礁周边游泳时,可以采用物理防晒或珊瑚友好型防晒霜,因为我们常用的防晒霜对珊瑚有害的,内含一些化学物质能造成珊瑚的死亡或者亚健康。
第四,在海边不要乱扔垃圾,我们经常在珊瑚礁潜水时发现塑料瓶、塑料袋、渔网,甚至银行卡,这些都是被海浪冲进珊瑚礁的海边垃圾。
此外,最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要秉承绿色生活理念,这不仅对珊瑚礁重要,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希望我们的海底花园一直可以繁花似锦,谢谢大家!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南沙科普大讲堂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来源:南沙区科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