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干嘛?”
“穷忙~”
好久没见的老朋友,也是一位品牌创始人,见面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不禁有点倒吸一口气,朋友倒是蛮坦然,继续笑着说,“你看看我,创业都快3年了,每天基本上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现在的公司也只能说‘活着’。”
我忍不住插嘴说,“其实能‘活着’就是成功了。”
朋友一愣,沉默了一会说,“当然,我知道你说的意思。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
明明努力了,甚至把自己都努力得精疲力尽了,但工作并不见多好,生活一地鸡毛,养娃更是每天都增加新的焦虑…
每个中年人早就都知道,努力了不一定会有回报, 但如果很努力很努力了,却总是没结果,是不是也是有问题的。”
今天想和你们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努力的陷阱”。
01
我的“回报”公式
现在都爱谈“拿结果”,你们知道我的,我不太喜欢光谈概念,我喜欢拆分。既然要拿结果说事,或者说谈“回报”,那回报到底是哪些因素组成的呢?
我自己有个关于“回报”的公式:回报=(效率*效用*时间)ⁿ
(注意,大家不要被这个n吓到,以为运气的作用这么大,努力就不重要了。咱们大部分人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运气平平的,所以括号里的才显得那么重要。而且相对于n这个不由我们控制的变量,括号里的努力才是我们能够抓住的确定性,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说起“为啥努力没有回报”,第一反应就是说效率低。比如,别人一天能做完的事情,你需要三天,那么自然在同等时间下,你得到回报就慢。
但我却觉得,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性指标,效用(effectiveness),也就是做事的有效性。
是的,孩子的确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11点都在学习,但他吸收了多少有用知识点呢? 是的,你的确每天晚上都打开书,要自我提升,但合上书你真正获得的新知,立马可以实践内化的又有多少? 是的,你的确任劳任怨在办公室抢着干活,但你每次做的时候都有迭代提升,还是只是机械重复呢?
在错误的跑道上,哪怕你在百米冲刺,都是无效的。
如今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都在焦虑迷茫,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项飚老师提出了一个比喻:大家都像蜂鸟一样,疯狂地挥动翅膀,但只是停留在空中。
当然啦,回看我的公式,时间和运气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因为今天谈“努力的陷阱”,我就先着重聊聊,效用这个问题。
02
定义自己的“回报”目标
第一步,我新书里提到过,不要只说现象,不定义问题(没看过我新书的,想了解这个概念的可以戳 )
我们抱怨“努力那么久,为啥没回报”,首先 要去定义,自己的“回报”是什么?
而且这个回报的定义不能泛泛而谈,想变好,想赚钱,想自我成长,想公司做大做强,这些都太宽泛了。
宽泛目标下,动作就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然后我们还要维持很努力的样子,来掩盖自己思考惰性和不安全感,最后哪一天绷不住了,又要开始抱怨了
制订目标有很多方法,大家熟知的 SMART可以作为一种框架用起来: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实际的和相关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办公室任劳任怨的“回报”是让大家喜欢我,还是尽快升职加薪,两个目标不同,行动和计划肯定也不同。
任劳任怨也许会让大家喜欢我,但肯定不会尽快升职加薪, 目标不清,再努力都是徒劳,这就是效用的含义。
再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努力学习的“回报”是期末考试排名提升5位,那么除了拼学习时长,反倒是需要复盘看一下,上一学期考试的情况,哪个科目是短板,短板科目里面掌握最不扎实的是哪些知识点。
接下来,努力弥补薄弱环节,而且定期要回顾,检查短板是否提升。
写出这些方法,大家也许觉得谁都知道啊。但日常中,不少人都是无意识的。
人嘛,都是害怕踏出舒适圈的,哪怕在努力,我们也都会下意识选择自己舒服的、简单的、容易的、总在做的事情。
03
搭建系统
说完了目标,也就是知道自己有效努力的方向后,除了花时间去努力,提升效用,还有个很关键的点, 那就是需要围绕这个目标去搭建系统。
目标确定了,自己光脚走路,穿双好跑鞋跑过去,甚至开车过去,速度是不同的。
我的《一半一半》新书里有两个模型是特别好用的,可以帮助我们围绕目标,搭建系统。
第一个是“70-20-10”学习模型: 70%从做中学;20%从书里学;10%向别人学 ,这是 我自己觉得最好用的快速提升配比。
孩子提高短板学科,每天可用时间1个半小时,那么其中40分钟可以自己针对性刷题练习,20分钟批改整理错题本;接下来就可以围绕这些错题,向同学老师请教,还有阅读教材。
这样学习就形成了闭环,有练有复盘有进一步的复习知识点,明天继续提升的时候,可以针对薄弱环节再进一步巩固。
我们成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用上这个思路。
工作难题自己先上手,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觉察记录自己的卡点在哪里,定义出真正的问题,然后向同事/老板请教。
他们给的提示方向,有感兴趣的,就可以针对性地找书籍再进修。
这么做的好处是整个学习系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很多时候, 当我们“弱”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不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的。
这时候如果海量读书,反馈效率就很低。如果请教他人,除非这个人很懂你,不然大概率都是聊了半天,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问了,我知道自己的目标,但我似乎不知道如何行动起来,怎么办。那我新书里的第二个模型, “最初的99天” ,就非常好用。
大部分人在行动时,第一步最难,后面一旦形成习惯了,有了正向反馈,就会变成自然而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所以刚开始的三个月挺关键,如果有个好的计划,就能事半功倍。
最初的99天,是一个思维框架。新书里举例谈的是到新岗位怎么办,咱们变通一下,一样好用。
分三步:
1.定义需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
提高数学应用题,尤其是最后一道大题的准确率;
提升自己销售促单的业务能力;
2.定义要完成这个行为的专业能力(直接和这个行为相关的能力)
立体几何知识点(比如你排查了历年来考卷大题的分布,发现几何题出现比例最多);
销售能力需要提高的专业能力:对产品卖点的熟悉,对顾客需求的了解;
3.定义要完成这个行为的软实力(不直接相关,但会成为助力或者阻力的)
基础题的熟练度(也就是基本功,前面做题慢了,错误率高了,大题拿分也没用);
语言表达能力(卖点和用户再熟悉,肚子里一堆话,就是说不出来也没用)。
这些列完后,咱们就能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如何针对性做计划了。执行过程中,记得返回去看我提到的第一个“70-20-10”的模型。
你们看,这样的梳理,就带着觉察和意识了,我永远知道自己目标在哪里,我的起点在哪里,从起点到目标的道路上,可以为我所用的资源是什么。
我每天努力完,也可以对照这个问问自己, 今天有没有在真正关键的地方花时间。
这就是在提升效用,在对的轨道上用对的方法去努力。
当然,最后也想提醒大家,回顾到我的公式里,时间和运气也很关键。
另外,还有个更加关键的点,我们也需要 时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定义的“回报”是不是也被困在了单一成功的评价体系里。
我们当然会希望努力就要有回报。但如果生活只剩下“投入产出比”了,那么我们自己就把自己“工具化”了。
这些方法论,我用起来已经游刃有余,可以说是肌肉记忆了。
但我时不时仍然会喜欢为那些“无用”的事、“不求回报”的事而努力,这才是鲜活的“人”的一部分啊,多美好!
这是《大J聊职场》系列第四篇,被你们鼓励下开始写职场。想看更多职场系列,欢迎点击文章开头的图片链接。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们有启发,记得多多留言点赞告诉我,我会坚持写下去!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前段时间,我有了一次很“任性”的出差,打了个飞的去了长春,然后开车三小时到达通化。这是我第一次来吉林,被当地人的热情感染到了,彻底让我这个微微社恐放松了。
人放松了,拍照也更加放得开了,分享两张臭美照片给你们看看,嘻嘻
从长春飞回上海的飞机邻座是我的读者,估计看出了我微微社恐的尴尬,和我说,没事,你休息你的,不和你说话。
临下飞机前,我和她感叹,长春的猪肉好吃,大米和玉米也好吃。她立马递给我一个瓜,让我一定要尝尝。换做以前,我打死不肯收,但这次我收下了,我觉得自己很开心,她也很开心。
我们全家昨天尝了,特别好吃,谢谢我的云闺蜜。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