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中的坚持创造永恒,宁静中的守望孕育辉煌。在我们身边,有着太多太多的前辈在岗位上奉献青春,辛勤耕耘,用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一片清澈的天地。春夏秋冬,披星戴月,步履不停,他们乐教爱生、启智润心,俯下身子甘做铺路人,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人生。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他们的大爱,才成就了一个个学生的精彩人生。他们孜孜不倦、心有大爱、满怀赤诚,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今天我们将走近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刘福州。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恢复高考不久,每个家庭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刘福州老师讲,他的父母就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读书,通过考学“成为公家人,吃上商品粮”。尽管很用功,但在小学初中时,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大致位于班级的中上游,转折发生在初二那年,受到数学老师的鼓励参加了数学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原来他有些不自信,这次获奖后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变得自信起来,他意识到“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结果”。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对刘福州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福州的父亲是村(大队)里的党支部书记,曾任县人大代表,多次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他经常鼓励孩子们将来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刘福州很早就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去更远的地方更大的城市。幸运的是经过不懈努力,1981年9月刘福州考上了当时的省重点高中——亳县(亳州)一中,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勤学苦读,1985年9月,刘福州考入阜阳师范学院政教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报到的第一天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有考上大学的骄傲,也有只考上一个普通大学的失望,特别是看到当时的阜阳师范学院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新鲜和兴奋的感觉很快就过去了。但别无选择,既来之则安之。“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暖的年代,物质上我们并不富有,但精神上我们是富有的。”阜阳师范学院(2019年更名为阜阳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教风严谨、学风扎实,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80年代中后期正是它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刘福州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环境,并开始喜欢上自己的大学。上了大学后,业余时间逐渐增多,校园的文化活动也多了起来,刘福州在上大学时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打篮球,另一个就是诗歌创作。据他描述,当时的社会氛围朝气蓬勃,人的精神状态充满热情和活力。在大学里,各种学生社团让人眼花缭乱,但印象中文学社团居多,诗歌非常流行,大学校园中到处是诗歌爱好者,特别是当时大量西方学术著作涌入中国,拿来主义丛书、走向未来丛书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影响很大,刘福州主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然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著作,但同时也阅读了不少西方文学著作,特别是歌德、萨特、惠特曼等人的文学和诗歌作品,积累了很多素材,也创作了一些诗作,大部分作品发表在学校文学刊物《三月》上,偶有作品还发表在《诗歌报》《星星诗刊》,可惜的是当时的诗作几乎全部遗失。大学毕业后,因学业成绩优秀,被选拔留校当了老师。自此他与大学、与教师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下去,前面是一片芳草地
“听话,出活”是刘福州老师对他工作状态的评价。刘老师任职以来对每个单位都充满感情,总是踏实工作并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从当初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教授、院长,一路走来有过艰辛曲折,但刘老师说这其中更多的是进步,是成长,是成熟,是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心星点灯,人生三导师
“为大家”就是指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贡献。刘福州认为作为个人、作为教师、作为单位负责人,就应该有担当、有格局,既要有事业心更要有干事成事的能力。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
寄语家乡,寄语青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