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是大教育,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是超越课堂和书本的宽广学习。教育不能太窄、太封闭,要更加灵活、更加开放,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才会形成真正的学习型社会。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王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史枫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知识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建立面向未来、面向人人的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近年来,全国各地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掀起全民终身学习热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史枫在与本刊对话时表示,“学习型社会是基于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而产生的,终身学习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了基础。”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发挥教育数字化的“倍增器”作用,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学习需求和发展诉求,激发个体创造性、提升组织智力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革新密不可分
在线学习
如何准确、深刻地把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内涵?
史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与教育改革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基于教育来谈学习型社会,而这里的教育是指“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从而构建的是面向人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生态。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全民终身学习。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发展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特征是全民终身学习,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到落实终身学习行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为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如果中国14亿人都能真正成为终身学习者,那将是极其宏大的力量。
二是创新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推动我国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求发展、求创新,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无论从个体、团队、组织,再上升到整个社会,我们都应该秉承这个观念,把创新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向。
三是可持续发展。要以创新作为建设和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动力与手段,谋求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大命题,而学习型社会在本质上是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根本落脚点是以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深刻领悟大教育观的价值与意涵,将生态文明有机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等场域中寻求全民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创新谋划学习型社会的新格局、新境界。
在线学习
刚刚您提到了大教育观,如何理解它与学习型社会之间的关系?
史枫:我认为大教育观对学习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学习型社会是基于终身教育与学习而产生的,有了全民终身学习才可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是大教育,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是超越课堂和书本的宽广学习。学习型社会基于教育和学习变革而生,同时又超越教育的相对封闭,它推动教育革新,促进教育同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生态建立更广、更深的链接与互动,体现出协同、跨界与融合。
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只有将教育与社会方方面面建立起联系,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型社会。这里有两种表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就是让教育的元素、教育的力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学校,要让教育走出校门,让学校特别是高校更加开放,更多地与社会建立链接。而社会教育化,一方面要重视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的融合,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教育的多方面熏陶感染;另一方面要发挥非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掌握一定社会资源(比如文化资源、医疗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发挥独到的教育功能。如果说教育社会化有了,社会教育化也有了,某种意义上学习型社会也就建立起来了。
构建多方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格局
在线学习
去年,教育部发布《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通知,其中的五大重点任务中提到了“加强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对此您有哪些思考?
史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工作的落实需要一个抓手,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关键落点;如果说学习型城市都建成了,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那学习型社会也就实现了。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坚持特大型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引领,重点向地(市)级和县级城市拓展,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全面推进。”此外,《意见》还提到,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行业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真正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创建学习型城市。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始于2001年,是全国最早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城市;次年,北京将建设学习型城市列入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2007年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提出“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基础”。《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城市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努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都体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线学习
基于您多年研究,请您谈谈北京学习型城市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史枫: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独到经验是推进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这是面向16个区以评促建推动学习型城市区域实践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尝试。
2004年,北京市启动学习型城市先进区建设,西城区成为北京第一个学习型城市先进区。2011年,在先进区创建经验和发展模式基础上,北京市启动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西城区、房山区、顺义区、门头沟区、延庆区、怀柔区、大兴区和密云区等8个区先后成为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区,是在先进区基础上的深化建设和进阶推动。2018年“以评促建推进学习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北京模式与创新实践”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020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北京)”批准为“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2023年,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启动了新一批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评估工作,进一步发挥示范区评估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并发布《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2023年修订)》。《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促进城教融合,示范城区建设工程”列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之首,提出“以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推动学习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将示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中,北京市8个区积极探索,采取项目引领、以点带面、以评促建的方式,逐步形成区域的品牌和特色。比如,西城区的示范项目“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创新”“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学习型组织系统推进机制建设”,延庆区的示范项目“城乡社区教育助推区域绿色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终身学习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生态发展”,这些示范项目从确定到培育,从产生成效到通过验收,成为体现区域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关键性支撑。
从实践来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着力健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持续建设,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社会治理的功能;加强区域内相关部门间协同合作,构建多方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格局。
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要探寻多赢协作机制
在线学习
我们关注到您提出了“生态学习社区”这一个新概念,如何理解社区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史枫:“生态学习社区”是我带领研究团队在2020年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与我们在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融合研究有关;另一方面来源于调研的启发。2019年我们在杭州考察调研时发现,他们在绿色社区、社区学习共同体方面有独特的建设经验。
基于考察调研带来的灵感,我们认识到:一是学习型社区建设推进很多年了,有了很多的实践创新案例;二是住建部等部门印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并要求各地要加大对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的宣传力度。如何将绿色社区建设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关联起来?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提出了“生态学习社区”,它是生态社区和学习型社区的有机融合,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与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以社区学习环境与资源为依托,共同开展社区学习与生态文明行动,持续提升社区学习力、社区文化营造和居民生态文明素养,优化生态人居环境,形成新时代人与社区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治理新样态。
生态学习社区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将绿色理念、生态观、生态文明融入社区的发展;二是在社区开展社区学习、社区教育,形成社区文化;三是社区治理,即基于学习型社区、绿色社区的建设,让社区更加和谐,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让社区更加宜居,让社区居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以终身学习实现社区治理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线学习
您多次提到以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在您看来,如何构建“互联网+终身学习生态体系”?
史枫: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能为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规模化的支撑。构建“互联网+终身学习生态体系”,一方面实现学习产品和资源供给的多样化、个性化,另一方面保障终身学习体系的供给质量。这一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垒,实现全生态全机构的优化推进,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开放、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互联网思维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很一致,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学习型社会,未来不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的人一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用先进技术让学习的发生更加有效、更加便利;二是如何将线上线下场域与平台更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如何协同多部门合作,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四是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让终身学习上升为一种文化。
互联网是一种跨界和融合,而终身学习又存在泛知识、多形态的特点,如何让多部门、多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多赢协作机制,则是数字时代下终身学习生态体系建设的关键。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2024年7月刊(总第105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