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冷酷无情吗?关于那些流言,她是否真的杀了自己的小女儿

分享至

流言杀人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薨逝,李贤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二十三李贤,字明允,是高宗第六子。容止端雅,天资聪颖,思维敏捷,而且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性格上也更加积极进取。



李贤继任太子后,高宗大赦天下,命李贤监国。久在病中,刚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伤痛的高宗急于培养帝国的接班人。

李贤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监国任务,仪凤元年(676年),高宗手敕表扬李贤“家国之寄,深副所怀”(《旧唐书·章怀太子传》)。

高宗对李贤的表现深感欣慰。

为了巩固李贤太子之位,高宗擢升整个宰相班子,由他们集体兼任东宫属官。

四月,高宗再次提出让武则天“摄知国政”。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高宗也曾提议让武则天摄政,因被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阻止,作罢。当时高宗病重,太子李弘也病重,现在高宗虽然病重,但是太子李贤身体健康,表现优异,为什么要重提让武则天“摄知国政”?

是天后给的压力,还是有意试探群臣对太子和自己的忠心程度,史书没有给出理由和目的,只知道结果是因为中书令郝处俊的强烈反对又一次搁 置。不久之后,武则天命北门学士编纂《少阳正范》(少阳指东宫,范是模范、榜样之意)和《孝子传》送给太子李贤。



类似的场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也曾出现过:唐太宗自撰《帝范》十二篇,赐给当时的太子李治作为遗训,教导其为君之道。

高宗的病已经很重了,所有人都在为政权的顺利交接做准备。

李贤除了锻炼执政能力,他还组织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太子洗马刘讷言、学士许叔牙等人为《后汉书》作注。这部著作质量极高,成为《后汉书》最为权威的注本之一。

仪凤元年(676年)十二月,《后汉书注》编纂完成,高宗阅后大为欣慰,赏赐李贤三万匹绸缎。

太宗皇帝在去世前几年,悉心教导高宗如何做一个好皇帝。李贤比他的父皇更加幸运,他除了父亲的培养,还有母亲的教导。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李贤将会顺利继位。

“你听说了吗?太子的生母不是天后,是天后的姐姐魏国夫人。”流言悄悄流传,像长了脚一样传得尽人皆知。

李贤也听到了。

他想起了去世的哥哥——李弘。



李弘生于永徽三年(652年)七月,自己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自己和李弘中间还有个夭折于襁褓的安定公主。

想到这里,李贤如遭雷击。

宫中的另一个流言也在他脑中浮现。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生下他和李治的第一个女儿,高宗下朝之后经常要来看看粉团一样软糯可爱的女儿。当时的王皇后虽然对武则天恨之入骨,但是作为小公主嫡母,按例也是要去探望一二。

一天,王皇后照例看望小公主,她强压着嫉妒不满,强颜欢笑地演着母仪天下。王皇后抱起了小公主,逗小公主笑。

旁边的武昭仪,她在做什么?她的表情为什么那样恐怖?

阴谋的乌云把王皇后和小公主笼罩在一起。

王皇后走后,小公主也走了。

最残忍冷酷的一幕在短短的时间内结束,一个刚降临世间不久的小小生命在自己母亲的手中消逝。



太宗皇帝,亲手射杀哥哥李建成。武则天,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一刻,人间即鬼蜮,这一刻,人心成鬼魅。

鲜血淋漓的宫廷斗争,在屡屡跨越伦理的漫长时间里终于超越了人类所能容忍的极限!虎毒尚不食子呀!

高宗散朝回宫,他带着满满的欢喜却触摸到一具冰冷的尸体。武则天从笑靥如花到发出凄厉的惨叫,刚刚那被压抑得不敢露出丝毫破绽的巨大悲痛,如翻江倒海袭来,瞬间将她吞噬。

高宗问:“谁来过?”

负责伺候公主的宫女们筛糠一般,抖出一句:“刚刚,只有,只有皇后来 过。”

所以高宗以为是皇后杀了他疼爱的女儿,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悲痛中的李治愤怒地咆哮:“是皇后!”

高宗和武则天同仇敌忾,他们要向那个夺走女儿生命的人讨还性命。

想到这里,李贤恍惚地呓语:自然是王皇后杀了小公主。在回想谁来探望过小公主的时候,谁会去想小公主的母亲有没有来过呢?她的母亲身份,让她在众人从记忆中搜寻凶手的时候,自动地把她屏蔽掉了。那么,在命案现场众人的意识里杀小公主的只能是王皇后。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追封天折的长女为“安定公主”,谥号“思”。“追悔前过曰思”,她在追悔什么过错?

李贤又想到武则天为安定公主举行的那场隆重的迁葬仪式,仪式规格逾制使用了亲王才能使用的“卤簿鼓吹”。

原来她是在赎罪。

李贤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之中,看到桌案上的《少阳正范》和《孝子传》,那是武则天命人特意编纂的,本以为这是母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现在看来这是天后在敲打自己作为太子不称职,身为儿子不孝顺。

东宫!是什么样的地方?

李贤哪李贤,你居然敢安心地住在这里!

后宫真是一个盛产流言的地方。

明崇,一个深受高宗和武则天信任的道士,积极人世,喜欢发表政治言论。明崇严说“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相王(李旦)相最贵”,“现在的太子不行,难以继承大统”。

实际高宗和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更多是依赖他的医术和道家法术,并不一定在意他说的这些无稽之谈。



李贤由于身世之谜,听了明崇严的话后“愈不自安”。李贤觉得必须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局面。

调露元年(679年)五月,皇帝皇后的近臣,朝廷五品命官正谏大夫(谏议大夫)明崇严被杀死在家中。天子脚下,东都洛阳,居然有人刺杀朝廷命官。皇帝皇后震怒,下令严查,御史台抓了很多人,但都不是凶手。案子未破,传言又起。有人说明崇严把鬼神逼急了,被鬼神所杀;有人说明崇是被流窜的强盗意外杀死。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御史台以“盗杀”结案,高宗下旨追赠明崇严门下省长官侍中,谥号庄。

案子结了,但事情没有完结。

调露二年(680年)八月,因太子“颇迩声色”,东宫谏官、司议朗韦承庆上疏劝谏太子李贤:“博览群书,以广其德。屏退声色,以抑其情。”(《旧唐书·韦思谦传》)

屏退什么声色,抑制什么感情呢?

东宫有一个名叫赵道生的户奴,两人同床共寝、出双入对,搞得大家都知道太子有一个同性小情人,李贤对赵道生太过恩宠,赏赐丰厚,引人侧目。破绽暴露的太子遭到指控,太子的风话案被迅速立案。



大唐皇室的风化案好像特别多,有风化案不怕,就怕风化案由大人物来审。高阳公主、房遗爱遇到太尉长孙无忌,结果性骚扰案变成了谋反案。很不幸,李贤这次遇到的是加强版长孙无忌,一个由宰相担任组长的专案组——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会同御史大夫高智周共同审理此 案。赵道生一到案就一五一十地招认了,他招认的比预想的要多。

赵道生供出李贤唆使他刺杀明崇,指控太子教唆杀人,专案组马上展开深入调查,一查之下,竟然在东宫马坊中搜出几百副甲胄。

风化案果然不能让宰相审!唐朝对甲胄的使用有规定,用之前要申请,用后要及时归还。

李贤从纵情声色的嫌疑人,变成了教唆杀人又密谋反叛的罪犯。

古代贵族男子养变童的并不鲜见,但李贤不是普通贵族,他对赵道生也不是简单的宠幸。他太过招摇了,身为储君,总得顾忌大的舆论环境。这事情也不完全是因为赵道生的同性身份,就算赵道生是个奴籍身份的女子,与太子天天出双入对,太子今天赏赐金银,明天赏赐绫罗绸缎,也会惹人非议。李承乾有称心,李贤有赵道生,大唐太子连续栽倒在同一件事上。当年太宗直接下旨诛杀李承乾的变童称心,何尝不是在保护他,只是父母的苦心子女未必理解,“爱情”已经让他们变得疯狂。



高宗对太子心怀不忍,他向武则天求情,希望能够宽宥李贤的过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