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不可阻挡的量价双跌。
学界的讨论从楼市的“使命感”,转向了“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的讨论;从个人的感受说,学界这种把意识形态和立场的帽子放两边,在经济学深层次的逻辑一致性中剥笋,代表着中国经济学终于有了一个理性的开端。
什么是市场失灵?
这个概念的表述与“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一样,很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泛文字错误。
我们知道,“计划经济”并不等于“有计划的经济”,任何经济形态都是有计划的经济;原始的母系社会也是有计划的经济,要按母系制订分配计划,因为根本不知道老爸是谁。
微观计划的天花板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我们知道,“全民所有制”是产权概念,不是分配概念,没有产权也没有分配权,“全民所有制”并不等于人人皆有产权,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即人人皆有的所有制,产权是国家的,而马克思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之一,就是国家消亡;同样,“市场失灵”也有类似的误区,不能望文生义。
市场失灵并不是亚当. 斯密的无形之手失灵了,是指市场对“外部性”的不可控。
那什么又是外部性?
比如空气污染,企业是不考虑这种问题的。
这就出现了市场的外部性,是市场与社会的冲突,企业在赚钱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损害;这种损害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驾驭的机制;所谓市场失灵,指的市场之外的经济结果不可控。当然也有正向的外部性,企业做了好事价格体系不必然会给你补偿,比如,办了一所养老院,这是好事,但不等于有利润。
市场失灵了怎么解决?
这就是越来越盛行的政府干预,或者说新权威主义的一种表现。问题是矛与盾总是形影不离,政府的干预也会出现“政策失灵”。
什么是政策失灵?
中国是仅次于小金的干预型经济,最具案例特征的是房地产。
我们说“政令滋章”,在房地产行业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去年到今年,房地产的政令堆成了山,很多政令放在十年前都是史诗级的,但是并没有阻止量价齐跌的局面,当政策超越市场时,最终都会失灵。
那么,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失灵?还是政策失灵?
学界争论的焦点还是林毅夫的“有为政府”与张维为的“有限政府”,前者是大政府、小市场,多少有点凯恩斯主义的味道;后者是小政府、大巿场,多少有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味道。
其实,市场失灵是伪命题,政策失灵才是真命题。
为什么说市场失灵是伪命题?
因为外部性最终会自主地转化为内部性,进入价格体系的调控,失灵是个相对概念,政策的推动是加速器,当然,方向要正确,做有益有加速。
对于外向性,科斯提供了一种分柝经济现象的一种逻辑上的一致性。
比如,对于房地产的干预来自土地财政,因为中国的土地是全民所有制,地方财政就成了土地资源的唯一提供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许可和定价权;按科斯的观点看中国楼市,不管是公用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既然以市场化的方式成为商品,政府的干预就打破了市场的逻辑一致性,土地出让应该完全让市场定价,而不是为了支持地方财政,人为地由地方财政定,拉高土地价格并大幅增加了房子开发的综合成本。
如果是让市场价格体系说了算,地价跌出高盛预判的40%都说少了,因为土地出让金占了房价的60%、这个冗赘的附加额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政府如果觉得吃亏,将自觉地减少土地供应,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回归市场,今天楼市的难局就不会发生。
所以,就房地产而言,不是市场失灵,是政策失灵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