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诗风著称于世,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广泛,主题鲜明。
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离离”一词的巧妙运用,描绘草木的生长与枯荣,表达对生命顽强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那么,离离二字到底啥意思?今天咱们就来揭示这一词的真正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白居易的成长之路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先了解他做过的事,而想要了解一首诗词,就需要先了解写诗词的人以及诗词的背景。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也算是家境优渥。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对儒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家庭环境对他的文学兴趣产生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自幼天资聪慧,3岁开始识字、5岁背诵大量诗文,10岁时便能够自己创作诗歌,父亲白季庚对他寄予厚望,甚至还亲自指导学习《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文献。
一般而言,这样的人应当是浪漫主义诗人,为何白居易会成为现实主义诗人呢?他两岁时父亲白季庚坚守徐州有功,被升为徐州别驾,后来徐州发生战乱白居易一家被迫迁移。
十岁那年再次被迫前往符离山避难,随后又逃到越中,十年的颠沛流离让他亲眼目睹百姓的苦难,村庄被烧毁农田荒芜、百姓无家可归,许多流民在寒风中颤抖着,寻找着一口能够果腹的食物。
这些经历让年幼的白居易深感痛心,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心中种下救国救民的抱负,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白季庚对儿子的抱负十分赞许。
这段经历深深影响白居易的世界观,使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公元786年,白居易怀揣着满腔热血来到长安,为考取进士做准备。
当时的长安城繁华热闹,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他在其中既感到兴奋又有些紧张,深知想要要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