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2年退伍安置地毯厂,县财政局有人想要调换,命运发生巨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叫李强国,今年已经67岁了。回想起42年前那个夏天,仿佛就在昨日。那年我25岁,刚刚退伍,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些许忐忑,踏上了回乡的路。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里世代务农。上头有个哥哥,下头还有个妹妹。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我呢,从小就爱看《解放军画报》,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高中毕业那年,我如愿以偿地参了军,成了村里第一个当兵的后生。

当兵的日子虽然苦,但我觉得无比充实。每天早上5点起床,出操、训练、学习,一天下来虽然累得跟狗似的,可心里头却美滋滋的。我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军装站在镜子前,那个激动劲儿,就跟过年穿新衣一样。

1982年夏天,我光荣退伍了。虽然依依不舍,但也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满怀期待。那时候,退伍军人都有工作安置,我被分配到了县里的地毯厂。说实话,刚听说是地毯厂,心里还有点失落。我寻思着,堂堂七尺男儿,难道要去织毛毯?但转念一想,能有个稳定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总比回村种地强。

记得第一天报到,我穿着一身崭新的的确良衬衫,挎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我为数不多的家当。那天天气闷热,我顶着烈日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地毯厂。厂门口的大字写着"县人民地毯厂",门口站岗的大爷见我东张西望,问我找谁。我说我是来报到的,他乐呵呵地说:"哟,又来了个退伍兵!"

就在这时,我一个不留神,撞到了一个抱着一堆花样册子的姑娘。"哎呀!"她惊呼一声,册子散落一地。我连忙蹲下帮她捡,一抬头,就对上了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那姑娘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带着笑意,看得我一下子愣住了。

"对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我有些窘迫地说。

"没事没事,你是新来的吧?我叫周小梅,是织布车间的。"她笑着说,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

我忙不迭地点头:"我叫李强国,今天来报到。"

就这样,我认识了周小梅,也正式踏入了地毯厂的大门。

厂长王德明是个50来岁的中年人,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他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简单介绍了一下厂里的情况。说起来也巧,厂里正缺个管库房的,看我当过兵,做事利索,就把我安排到了仓储科。

刚开始那几天,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库房里堆满了各种原料,羊毛、棉线、染料,五花八门,我光是记名字就用了好几天。好在周小梅经常来库房领料,总是很耐心地给我讲解。渐渐地,我也摸清了门道,工作也做得有模有样。

那时候的工资可不高,我刚来时一个月才40块钱。但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不错的收入了。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我拿着厚厚的一沓票子,心里美滋滋的。当天晚上,我请周小梅去街上的小餐馆吃了顿饭,两碗阳春面,一盘炒青菜,花了8毛5。吃完饭,我们又去看了场露天电影,一人买了根雪糕,那感觉,比蜜还甜。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渐渐适应了地毯厂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骑着28自行车去上班。中午在厂里的食堂吃饭,晚上下班后有时候会和周小梅一起去江边散步。周末的时候,我会骑车回村里看看父母,给他们带点厂里发的福利。

就在我以为生活就这样安定下来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那是1983年的春天,厂里来了个新人,叫张国强。他是县财政局的干部,听说是来地毯厂挂职锻炼的。张国强比我大三岁,斯斯文文的,戴着副眼镜,一看就是念过大学的。

记得他来的第一天,王厂长特意召开了个欢迎会。张国强站在台上发言,说话条理清晰,还引用了好多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我坐在下面,心里不由得有些自卑。

没想到的是,张国强对我特别感兴趣。他经常来库房找我聊天,问我当兵的经历,问我对厂里的看法。起初我还有些拘谨,后来慢慢熟络了,也就畅所欲言起来。

有一次,张国强问我:"强国,你有没有想过去财政局工作?"

我愣了一下,说:"财政局?那不是你那儿吗?我连高中都没上完,去那儿能干啥?"

张国强笑着说:"你别看不起自己。你当过兵,有纪律性,做事认真负责。最关键的是,你懂得变通,这在财政工作中很重要。"

我心里一阵激动,但很快又冷静下来:"可是,我在这儿工作挺好的,再说,我也不懂财务啊。"

张国强拍了拍我的肩膀:"这些都可以学嘛。你好好考虑考虑,如果愿意的话,我可以跟领导反映,看看能不能调换个工作。"

这番话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能去财政局工作,那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我又想到了周小梅,想到了厂里的兄弟姐妹们,心里不由得一阵纠结。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家里来了个坏消息。老爹打电话来说,村里遭了旱灾,庄稼欠收,日子不好过。我心里一紧,连忙问需要多少钱。老爹支支吾吾地说不用,但我知道,他们肯定是揭不开锅了。

这个消息让我彻夜难眠。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如果能去财政局工作,工资肯定会比现在高,到时候就能更好地帮助家里了。可转念一想,我在地毯厂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周小梅也对我很好,就这么走了,是不是太对不起厂里的人了?

正当我纠结的时候,厂里来了个大单子。是个国外客户,要订购一批高档地毯。王厂长把全厂的骨干都召集起来开会,我作为仓储科的代表也参加了。

会上,王厂长的脸色很凝重:"同志们,这个单子对咱们厂子来说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要是能做好了,不仅能为国家创汇,咱们厂的名声也能打出去。可要是搞砸了,那可就......"他没往下说,但大家心里都明白。

我看了看周围的同事们,大家脸上都写满了担忧。我知道,这些年地毯厂的效益一直不太好,要是这单子再接不好,厂子怕是要被整顿了。

这时,张国强站了起来:"王厂长,依我看,咱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合理安排生产。我有几个想法......"

接下来,张国强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通。什么成本核算啊,激励机制啊,听得我是一愣一愣的。但不得不说,他的想法确实新颖,连王厂长都连连点头。

会议结束后,我主动找到张国强:"张科长,你刚才说的那些想法真好。要是能落实下去,咱们厂子肯定能上一个台阶。"

张国强笑了笑:"光有想法不行,还得有人去执行。强国,我觉得你就很适合。"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我?我能行吗?"

"当然行!"张国强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在厂里人缘好,大家信服你。而且你当过兵,有执行力。要不这样,你来负责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我在后面给你支持,怎么样?"

我心里一阵激动,但很快又犹豫起来:"可是,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

"没关系,我教你。"张国强说,"你就当是个学习的机会。要是做好了,说不定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