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党支部组织16名师生开展暑期“三下乡”赴漾濞县系列社会实践“十项”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努力让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实践筹备基础实,出发动员方向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2日,组织全体队员进行动员,清晰阐明社会实践的目的、要求、过程及注意事项。随后,团队特邀任鹏副教授对队员进行了健身现场标准示范演练指导和练习操作。他悉心传授动作要领与方法,并亲自带领练习,不但锻炼了身体,还为到基层传播健身方法做好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7月4日,“三下乡”实践团队赴漾濞县的出征仪式举行。乡村振兴学院党总支杨洲书记传达了学院党委的特别要求,他指出,学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明确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必要延伸。他在充分肯定实践团队学生素质能力的前提下,期望队员“微光汇聚—熠熠生辉”珍惜机会,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搭建学校与地方友谊之桥,助力乡村振兴。要求全体队员注重团队协作,服从命令,听从安排,要用脚步丈量美丽的故乡山水家园、用眼睛发现山区人民的朴素精神、用耳朵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用内心感应新时代的奋进脉搏,厚植我们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血浓于水、对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养育恩情。
(二)临时支部引行程,组织保障力度强
7月5日,实践团队于学院会议室召开成立临时团支部大会,龚成瑞、晋晨、代龙姗当选首届临时团支部委员。随后组织首届支部委员会选举,龚成瑞任支部书记,为“三下乡”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参观展馆明历史,核桃研讨兴产业
7月5日,在云南省漾濞核桃研究院苏连波院长以及其他老师的带队下,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展览馆、标本室、种质资源库、大型核桃加工设备、检测中心,参观林下经济种植情况,聆听了云南省漾濞核桃研究院苏连波院长以及其他老师对漾濞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史,深入了解明晰了漾濞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历程。随后,全体队员与研究院的苏院长以及带队老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互动座谈,队员中的党员个个模范带头、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发言,其他队员也结合在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所思所想所盼的交流发言。此次研学,让团队成员掌握了丰富的山区核桃产业知识,明晰了核桃产业发展趋势,提升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
7月6日至10日,实践团队开启核桃企业研学之旅,先后走进漾濞侨盛加工厂、漾濞微农源、东方红御福年核桃油加工厂以及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通过参观企业,直观感受其规模与运作,深度了解核桃的深加工技术细节、销售市场分布及渠道拓展策略。此次活动让团队队员掌握了核桃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今后回去研究的重点,为后续研究与合作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收获满满。
(四)追溯红色的印记,爱国教育承使命
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7月7日,在漾濞县漾江镇团委施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进“中共滇西工委游击队漾濞陈列馆”金脉革命根据地,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
走近陈列馆,历史照片定格往昔峥嵘、文字说明诉说艰难历程、武器展品见证英勇斗争,感悟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情怀和革命风范。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下,队员们了解到了金脉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滇西工委游击队的精神内核,深切感受到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的信念追求,洗礼了心灵。参观结束,队员们重温了入团誓词,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汲取革命的精神营养,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传承革命精神的信心忠心,决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深入山区访村民,其乐融融话真情
7月7日至9日期间,实践团队先后深入到漾濞县漾江镇脉地村、“最美乡村”苍山西镇光明村展开寻访调研。在与山区村民的交流中,调研产业现状并收集村民建议和意见,了解核桃产业发展背景和现状。实践队员主动来到农民家,积极为村民宣讲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和作用,并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国家安全意识、农民粮食生产、洱海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内容,增强了村民的政策法规意识。
(六)知识宣讲进校园,爱心传递暖人间
7月8日,实践团队走进漾濞县一中。团队不仅详细解读国家资助政策,鼓舞高中学生要勇敢逐梦,不因山区农民家庭经济压力而放弃学业,通过真实案例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宣传,让学生深知其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大力推广普通话,讲解通过努力考上大学的好处和优势,学子近距离互动交谈,人人受益颇多,特别是漾濞县一中的高中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要立志克服困难,努力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将来为建设家乡、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七)清扫城乡美环境,助力乡村焕新容
7月8日,实践团队来到于博南古道开展卫生清扫及城乡清洁活动,队员们不拍脏、不怕累,捡烟头、拔杂草,一边协作劳动、一边亲身体验滇西茶马古道的往日辉煌历史,踏勘云龙桥文物保护现状,让历史厚重的记忆在学子脑海中沉淀永生。7月10日,实践团队与漾濞县团委积极开展“河小青”净滩志愿服务,于漾濞江河道开展“三清洁”活动,清淤泥、捡垃圾、打扫环境卫生,共同为漾濞县全国卫生县城创建贡献大学生力量。
(八)体育健身手牵手,舞动广场展风采
7月10日,实践团队在漾濞县城人和公园推广健身气功《八段锦》,让健康走进普通百姓家。队员们耐心传授动作要领与健身功效,现场互动交流,气氛亲切热烈,引得众多百姓积极参与、模仿。此外,还积极参与打跳活动,深入探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与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
(九)彝族绣品有传承,非遗文化底蕴深
男耕女织,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穿针引线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更是女性的形象。00后小伙子,拿起绣花针,传承本民族刺绣文化,是家族几代人对手艺的执著,也是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奶奶吉珍林是第六代传承人,张启诚是第八代传承人。7月8日,在张启诚老师引领下,实践团队走进云南一剪一绣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彝族刺绣展览室,开展研学活动。精美的作品如艺术殿堂,绣娘们巧手剪绣尽显独特少数民族文化魅力,内涵深厚。
全体团队成员仔细观察聆听,接受非遗文化瑰宝普及。此次参观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创新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传承,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民艺寄托着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无论图案纹饰的设计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在诉说着生活的点滴。如今,张启诚已被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奶奶吉珍林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要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我有信心把家族的技艺传给他继续发展。”下一步,他将探索产品与彝绣文化进一步融合,贴近大众生活,开发“非遗+文旅”等项目,让彝绣走出大山,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张启诚说:“我想用年轻人的思维,借助互联网,把家乡手艺人的产品卖出去,把彝绣文化宣传出去,通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公司的发展、绣娘的带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全面发展。”
(十)团结协作发挥好,自己动手乐无穷
“从前无论是回到家里、还是在大学院内的饭堂就餐,总喜欢说这样不好吃、那也不好吃,挑三拣四,埋怨饭菜不合口味。而今天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到县城的农贸菜市场、采购什么食材做饭菜,且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自己洗菜、煮饭、炒菜,吃饭时人人感动有味道、特别香,吃了还想吃。”来自曲靖市会泽县2023级智慧农业专业的李龙法、“三下乡”志愿团队队长开心地说。
第一次自己去农贸菜市采购食材、第一次自己煮饭吃---队员们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家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尽管有些紧张,但还是满怀信心。也许是自己挥洒汗水亲手做的饭菜,吃起来似乎变得格外地美味与可口。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烹饪技巧,还体会到了勤劳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
聆听实践终声语,展望未来新征程。7月12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实践团队成员于分享了实践感悟。研究院刘恒鹏主任祝贺活动圆满完成,同时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时刻保持热情和动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党支部将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将党建引领贯穿活动始终,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追梦征程中,不断丰富载体、优化内容和形式,持续组织大学生实践队伍,努力培养更多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刘瑞甫 李龙法 张玉茹 李俊龙 刘威 王正明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