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国家正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农民手中的“两块地”(即承包地和宅基地),要求进一步放活利用使用权,激发出土地的动力、活力。但是咱们要明白: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改革的目标不是实现土地自由买卖。因此那些守着农村土地,期望像城市里那样通过自由卖地卖房实现发家致富的农民要醒醒了。
“两块地”改革目标不是自由买卖。
有很多村民认为,国家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通过自由卖地增加收入,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解。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勉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文件虽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可以进行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进而实现农民财产性的增收。但是土地改革政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土地自由买卖,增加村民收入也只是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
试想,如果土改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的自由买卖,为何改革这么多年,城里人和城市资本下乡购买土地的口子仍旧没有放开?
其实农村土改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这是因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种地农民也逐步老龄化,这就造成了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长期闲置,比如宅基地和农房的荒废以及承包耕地的撂荒,这些情况这几年在农村很常见。
然而农村承包地关系着我国国民的口粮安全和国家的战略安全,而宅基地也出现了一边荒废,一边新分户农民无宅可分。农民“两块地”的闲置,既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国民口粮安全不负责任,是对实现不了“户有所居”者的不公平对待。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相继公布,两个“一号文件”都是对2024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指导和部署。两个“一号文件”对于农村土地改革都作有安排,指出在坚守底线下进行土地改革创新。
“两块地”改革创新要有底线。
这个底线就是: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
简单理解就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不管再怎么盘活,承包耕地始终要用于农业生产,宅基地始终要用于满足农村居民“户有所居”,这个框架不能突破。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土地改革,既能保证土地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融合进展。
1、一号文件里的承包地:整省延包、流转价格引导、有偿退出。
(1)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
这意味着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工作将扩大进入到整省试点,最终很快将在全国全面推行。
(2)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土地流转合理价格引导机制。
此举在规范土地在流转过程中的流转费用,促进我国土地集中规模化流转。
(3)探究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配套措施。
进城落户农民在第二轮承包期内,仍保留承包经营权,但限于进城后不便于及时农耕作业,国家提倡其有偿退出,就是自己主动退出,并获得相应费用补偿。
这三点的目的就是盘活闲置,促进耕地的集中流转经营权。此举将有利于集约化利用,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一号文件里的宅基地:权利分置、权能完善,保证户有所居。
(1)深化改革试点,连续推进宅基地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
“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是宅基地在“三权分置”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比如宅基地出租、合作开发、内部转让、有偿退出等。
(2)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户有所居保证机制,加强基层宅基地治理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村宅基地治理信息平台。
通过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户有所居”的用地需求,国家将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改革的成效。宅基地获批途径除了传统的村内指标批复外,还有村内有偿转让、房宅出租等。
从承包地的“稳妥”到宅基地的“稳慎”等用词,都在说明国家对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视和小心探究。不改不行,改也是要稳妥推进,不能失了底线,丢了土地,而这一切都是国家源于对农民长远权益的计较。咱们老百姓切不可把土地改革作为自由卖地致富的借口,因为土地弄丢了,咱们的退路也就没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