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中记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准备好美酒、把羊羔宰杀来宴请宾客,一起来到聚会的家中,共同举杯相庆,恭祝万寿无疆。这段话讲述了先民聚会的场景,其中“兕觥”就是指用犀牛角做的酒杯,也称“角杯”。
三彩角形杯,陶器,唐朝文物,长14厘米,高7厘米,口径7厘米,1976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西郊后王庄出土。
三彩角形杯整体呈角形状,敞口,口为椭圆形,杯身向上弯曲成弧形,周身饰以卷草纹,动物的头像向后反身,头部朝向尾部,口中衔一花枝,搭于杯沿,连接动物头部与角杯口部,形成一个拿握角杯的把手。角杯为三彩,以黄、绿、白三种釉色覆以全身。角杯身部刻工精细,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色彩斑斓,堪称三彩中的精品,再现了盛唐时的繁盛与辉煌。
▲三彩角形杯。(图片来自正观新闻)
“兕觥”中,“兕”,指雌性犀牛。“觥”指古代青铜饮酒器。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其角能够解毒,因此热衷于以犀牛角为杯。无独有偶,西方曾流行一款类型差不多的杯子,叫做“来通”。来通的头部都有兽头,在兽头部位有流,用来饮酒的时候,酒从其下端的孔中泻出。
唐朝时期,来通传入中国,给唐朝的工匠们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将角形杯做成华丽的唐三彩制品,并巧妙地将实用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同时,他们既吸收当时流行的西方器物的特点,又尊重了传统饮酒的习惯。这件三彩角形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三彩牛角形杯不仅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唐三彩精湛工艺的体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正是他们这种在技术和艺术上的不断追求,才造就了唐三彩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银来通。(图片来自正观新闻)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研究部馆员黄林纳介绍,早在唐以前用角做成的角形杯就已经出现。角形杯大多是以珍贵的犀牛角为原料的犀牛角杯。以犀牛角做杯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使用,并把这种犀牛角做的酒器叫“兕觥”,《诗经》中也经常提及此物。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其角能够解毒。
到了唐代,大唐以其鼎盛、开放、包容的特性,吸引了四方各族、各国前来学习和交流,所以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国内,出现另一种类型的角杯,由于希腊人称之为rhyton,在国内被称为“来通”。
来通被认为是一种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据著名考古学家孙机考证,来通有以下特征:来通的头部都有兽头例如羊首、马首、牛首、狮首等及其他怪兽的首形;在兽头部位都有流,用来饮酒的时候,酒从其下端的孔中泻出,注入饮者的口中。
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在中国在很早以前就以开始使用角杯,但是底部有流的来通大约唐代时传入中国。河南博物院藏此件三彩角杯底部没有流,但是在造型上前部有动物的头部,类似于来通的样式。这可能是因为使用来通时饮者须仰承自上方下注之酒,这种饮酒方式与中国传统用杯饮酒的习惯不同。所以当时的工匠者在传统角杯的基础上,借鉴了来通的特殊造型,两者相结合,造就了如此独特的三彩角形杯,可以说此物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完)
记者/许怡童
来源:正观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