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胡康河谷,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但提起野人山,相信无人不知。
胡康河谷就是野人山。
在1942年3月,首批赴缅作战的远征军在野人山留下了累累白骨。一年多之后,已经得到充分恢复的中国远征军卷土重来,誓报当年的一箭之仇。
1943年10月,刚从重庆返回印度的史迪威向中国驻印军下达了进攻盘踞在缅北胡康河谷的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命令。
其实,若要反击缅北,道路多条,不一定就要走危险重重的胡康河谷。
起初,史迪威要把印缅边境的英帕尔作为反击作战的出发点。因为从英帕尔出发,共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向北,可控制色格省;向南,可据守克钦邦和若开邦;向西,有公路与印度的铁路相连。
可当史迪威去与英国驻印军司令韦维尔商议时,却被一口拒绝。
究其原因,若从英帕尔出发,需要经过缅中和缅南,英国人害怕中国驻印军进入这些地方后不走,将会影响他们在这个地区的统治。为此,英国人只同意中国驻印军从印度东部边境的雷多为攻击前进的基地。
雷多以东就是胡康河谷。
想当年,在胡康河谷,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几万人的代价。现如今,韦维尔仍然让中国驻印军从这个方向进攻,居心何在?
亲身经历过那次灾难的中国驻印军军官们强烈劝阻史迪威,千万不要上韦维尔的当。可心高气傲的史迪威根本就听不进去。
他对中国驻印军的军官们保证,他可以调来新式的筑路机械和工兵部队,并会用飞机来运送后勤补给。
史迪威倒也没说大话,自1943年初开始,他从国内调来了一个拥有先进筑路机械的工兵部队,会同中国驻印军工兵的两个团,以距离雷多以东9.2公里为起点开始了中印公路的修筑。
从此之后,人迹罕至的胡康河谷开始有了一条现代化的公路。
为了保护筑路的工兵和民工以及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斗,史迪威命令新1军廖耀湘的新编第22师和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移驻雷多一线,利用山林继续训练的同时,派新编第38师派出李鸿的114团先期出动,越过印缅边境的深山老林,到卡拉卡占领前进基地,担任警戒任务。
1943年3月20日,114团收复卡拉卡;3月31日,114团收复拉斯卡;4月11日,又占领了帕特凯山隘口,把驻守在这一带的日军第56联队第2大队全部驱离。
此时,驻扎在胡康河谷的是日军精锐的第十八师团,师团长是刚由作战部长调任的田中新一中将。
随着几个战略要地的失去,田中新一越来越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中国部队为了掩护筑路部队进入帕特凯山隘口这么简单的事情,大部队应该还在后面。如果不夺回隘口,后果难料。
因此,田中新一把在腾冲等地配合第56师团作战的几支部队调回缅北,准备趁着中国部队立足未稳,予以反击。
可1943年的4~5月,雨季到来,部队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田中新一只能把部队收缩在胡康河谷一带,一边休整,一边构建工事,等待雨季过去。
1943年10月,缅北的雨季过去,史迪威决定发起反击。
此役,以孙立人的新编38师为先锋。
孙立人接令后,立即派陈鸣人的112团前出至卡拉卡一线,接替114团的防线,并交给了112团一个任务,部队向东南方向推进至塔奈河与大龙河的交汇点以掩护工兵修筑公路,在新平洋修建一座机场。
可由于当时中国驻印军的指挥权在史迪威手中,史迪威又对中国驻印军军官的指挥能力不放心,新38师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均须由史迪威和他的副官鲍特纳决定。
其实,别看史迪威曾经在中国做过武官,到中国战区当参谋长之前曾经做过军长,可一天仗也没有打过,很多决策和部署都是凭着臆测,往往不符合实际。
至于鲍特纳之流,在开战前只不过是少校、中校级别的副官,在短短一年内,就被史迪威提拔为将军。这其中固然有史迪威不拘一格的用人风格因素在内,但被火线提拔到高位的这几个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当孙立人决定以一个团的兵力做先锋的时候,鲍特纳就表示反对。他认为,在塔奈河与大龙河对岸仅驻扎着18师团一个中队的兵力,派去一个营就足够了。
可孙立人认为,对面的日军数量虽少,可战斗力不容忽视。而且,日军在此地驻扎已久,到处都修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还以逸待劳。在这种情况下,定要采用几倍的兵力去攻击。
可孙立人的合理建议却被鲍特纳否决。
没办法,孙立人只能以112团的1营向新平洋方向攻击前进,其他两个营做其他安排。
果然,孙立人担忧的情况出现了,1营在距离于邦村寨以西600余米的高地上的榕树林内遇到了日军顽强的阻击,前锋一个连只剩下了几名士兵。
112团轻敌了。
日军在此地已经驻扎了一年有余,兵力虽然仅有一个中队和炮兵一部共计300余人,可他们利用山林、河流的特殊地形,早就把这里修筑成拥有壕沟、地堡、鹿寨、铁丝网密布的工事群,单纯用步兵进攻,是很难攻下的。
当时,由于仅是一个团出击,重炮并没有跟随前进,单纯用轻型装备无法对日军工事群造成太大威胁。
空军虽然也赶来助战,但由于树木过于浓密,河边的雾气又浓厚,轰炸的结果也不太理想。
因此,开战不久,112团就损失两个连长。
鉴于此,112团长陈鸣人只能先以轻重机关枪封堵渡口,并等待重炮从后方运来。
于邦前线的战事愈演愈烈,并且从前方传回来的战况也让田中新一感到不安。
根据前线日军的描述,与他们对战的这支中国部队与之前他们所见到的中国部队不一样,不仅所采用的战法不同,而且装备精良,速射火器特别多,火力异常凶猛。
田中新一意识到,别看现在当面的这支中国部队数量不多,他们的大部队肯定是在新平洋以北的大山里行进。如果不趁着中国部队主力未赶到之前把这支部队消灭掉,待到主力赶到,后果难料。
于是,田中新一下令,除把第56联队各部集结起来赶往于邦外,师团其他两个联队和工兵、辎重兵、炮兵联队都要往胡康河谷一带集结。
为了就近指挥,田中新一自己也把师团指挥部前移至距离于邦不远的新邦。
日军第56联队配属炮兵第2大队先期赶到于邦,随即就对驻守在这里的112团1营发起进攻。可不料,1营利用一座榕树林顽强死守,让日军久攻不克。
56联队长长久竹郎赶紧向田中新一求援。田中新一也认为,如果不把这支前出的中国部队歼灭,胡康河谷就根本无法守住。可就当他准备派兵支援的时候,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却突然下令,18师团立即停止进攻,并在孟关一线呈守势。向塔奈河北岸增兵超过目前兵力时,需要征得军的同意。
牟田口廉也的意图是:
胡康河谷河网纵横,不适合大部队作战,18师团在兵员、补给、运输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与中国驻印军展开大战不利。因此,应把主力部署在孟关一线,这个地区靠近公路,可以解决兵员、补给、物资运输的困难。
其实,这只是牟田口廉也的一种说法而已,他的真实作战意图并不在缅北,而是在印缅边境,具体来说就是英帕尔。
可如此一来,日军在胡康河谷的兵力不足,让112团1营站稳了脚跟。
可112团的战功让史迪威不相信了,他根本就不相信在112团1营对面的是日军一个多联队,充其量是两个中队罢了。
可接下来的战斗让他不得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