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王阳明心学《传习录》,刘观时问王阳明:“未发之中指的是什么?”
王阳明说:“只要你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此心修养得纯为天理,最后你自然就能理解。”
刘观时不能理解,于是便请王阳明大概谈一下其中的景象。
王阳明说:“这是所谓的哑巴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明白其中之苦,还须自己去品尝。”
这个时候,徐爱在一旁说:“如此,方为真知,也就是行了。”
一时之间,在坐的各位都有所感悟。
关于“未发之中”,我们前面讲过很多次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当一切未发时,就是中,所以叫作未发之中。此时因为一切未发,所以是无所住的心之本体,也就是道体。
然后有了缘起之后,便随缘相机而发,此时虽然已发而有,但背后有中节之,所以叫作发而中节之和。
所以此时虽然已发,但是循理而发,所以是动而无动,有而不有,所以是本心自性随感而应所发的正念。
这也就是六祖大师说的真如自性起念,也就是无住生心,真空生妙有等等。
未发之中,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发而中节谓之和,是感而遂通之妙用,两者体用一源。
前面我们讲过未发之中,离一切相,什么都没有。如果告诉你有个未发之中,那你便会住了这个未发之中的相。
然后再实际用功时,便总是会思虑这个未发之中的景象,一旦出现一个境界,就会去与心中认为的未发之中的景象去对照。
一旦起了这样的心思,便永远无法证得大道。所以在实际用功时,不要思考未发之中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只要你功夫到位,因缘时节一到,能所双亡,到时身心俱泯,自然明心见性,体悟到这个未发之中。
如果现在说了,就有了一个落处,不再是一物不立的本体,也就不再是未发的状态,有未发之中这一物了。
真证道时,虽然是什么都没有的未发之中,但还有一个了了分明的灵知,有一个感而遂通的妙用在。
此时无而不无,有而不有,无即是有,有即是无;离一切相,即一切相;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